在阳光下流浪_地球

2019-05-16 01:43:49  阅读 112 次 评论 0 条

  周末总算一人去了电影院看完了心心念已久的电影《流浪地球》,回到家也顺便读完了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我喜欢这样看完电影又去读原著,两种不同的方式,刺激着我不同的大脑皮层,带给我异样的体验。电影的画面与声效,转瞬即逝,更多的是感官体验,身临其境,如梦如幻;而文字的魅力却在于我始终掌握着阅读的节奏,我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逐字逐句,这样便有充足的时间供我思考,有广阔的空间供我想象。

  总体感觉电影《流浪地球》的科幻特效还是不错的,加入了大国情怀主旋律和小家情感生死别之后,对于这样一部中国的科幻片来说也就有了卖座的资本。但与原著相比还是少了些人文深度,对人类意义的探索还有所欠缺。电影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正义凛然,每个人都可以为了全人类“流浪地球”的事业而不顾一切、奋不顾身,都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有点千篇一律的感觉。

  所以还是小说让我感触更深,其中主角“我”一次次失去亲人,但整个情感却很是平淡,也许在那样一个为了生存的世界里,感情已经是一种奢侈,只能关心生死存亡。其次便是小说写到的叛乱,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世世代代所奉为的真理都被证实是虚假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如果真理只被少数人理解而不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世界会走向何方。

  我从小就不爱读小说,或许是觉得小说过于冗长繁杂,或许是我缺乏足够的耐心,或许是国外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太过于拗口,总之相比于散文、诗歌,我对小说就提不起兴趣,至于科幻小说就更是不愿多读。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晓宇同学来我家玩,看到我的书架上堆满了《意林》、《读者》、《经典美文》这种类型的杂志,很是惊讶,因为他每期必买的则是《科幻世界》。要好的我们,就交换了杂志,试着读读对方所感兴趣的内容。但我始终对《科幻世界》里的故事提不起兴趣,也不知道晓宇同学是不是也没有去读那写慵懒的文字。

  如今晓宇同学去美帝读PHD继续钻研学术,向着未知的世界进发;而我此刻正在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一点点感受。像极了《科幻世界》与《经典美文》的关系,只是晓宇同学的研究应没有《科幻世界》那般天马星空,而我的文字也难以登上《经典美文》的大雅之堂。但这相似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说是早在初中乃至小学,每个人的内心都已种下了一颗种子,无论日后经历什么,是日晒雨淋,还是风和日丽,这颗心田里的种子依旧会破土而出,枝繁叶茂。只是有些人把它视为了自己一生持之以恒奋斗的目标,有些人把它当做了日常的兴趣以抵消长夜漫漫的无聊,还有些人生活的匆匆忙忙以至于将它抛在脑后。

  《流浪地球》里构建的世界是绝望的,是无情的,这个时候是需要希望的;人类文明面临毁灭,一切都将可能不复存在,这个时候是需要希望的。

  《基督山伯爵》里也写到“在这世界上既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状况的比较和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只有下过死的决心的人,才能懂得活着有多快乐。幸福地生活下去吧,我心爱的孩子们,请你们永远也别忘记,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我们日复一日地流浪,兜兜回回,不曾见过海洋。是因为我们没有等待的耐心,还是没有希望的指引,我想更可能是因为每天不一定都有阳光,我们总是想着天晴才上路,于是在阴雨的季节里消磨了坚持,在白雪皑皑中失去了方向。

  所以与其在阳光下流浪,不如在黑夜里奔跑,黑夜总会如约而至。跑的越快,耳边呼啸的声音也就会越大,也就听不见这首海子的诗: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19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