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余秋雨《道士搭》读书笔记

2019-05-17 23:41:22  阅读 109 次 评论 0 条

  1.好词佳句2.佳段赏析(50~100字赏析)3.读后感总字数1200左右````请高手们帮帮忙啊```自己实在完成不了```谢谢了```...

  1.好词佳句 2.佳段赏析(50~100字赏析) 3.读后感 总字数1200左右````请高手们帮帮忙啊```自己实在完成不了```谢谢了```

  展开全部道士塔,就题目本身来说,就是一个几句讽刺性事物的名词。塔是什么?塔是高僧圆寂之后的存放之处,但是中国却偏偏有这么一座道士塔。

  曾经一个云游和尚,来到敦煌的鸣沙山,有感于这里的天然醇厚,郑重的跪下,许下了愿望。多年后。这里就成了中国的佛教圣地——敦煌,这里有彩绣辉煌的飞天壁画,还有令世界垂涎的经本。

  清朝末年,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把心思放在这么一块荒僻的地方上,于是,敦煌的瑰宝,就这样交到了一个逃荒的道士手中。他身上保有着中国人的良好修养,勤劳,而且好客。每天早上,都要用挂在腰间的钥匙打开洞窟的铁锁,仔细的审看,是否有什么地方不符合他一个道士的身份。至少那些彩绣辉煌的飞天就不合适,于是,找来匠人,粗略的改造,成了一座座的天官;五颜六色的墙壁经白灰一粉刷还真亮堂。为了招待远方的来客,他只收取了些许的银钱,就让这些原本愿意为之送命的强盗轻而易举的用牛车载运走了一批有一批的经卷。

  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却多少年来被认为在国外,如果说这不是耻辱,那就应该是中国人的大度了。

  曾经的一座道士塔,至今还堂而皇之的立在中国人的心中。他,一个普普通通的道士,遭受了多少觉醒的中国人的口水,但是,不觉醒的还有多少?还有多少人准备成为王道士?

  自个儿坚强点,用心点吧,一会就会完成了,况且退一万步讲,我们帮了你这次,难道还能帮你每一次不成

  作为学生,要有学生的道儿不是???加油吧,小朋友!相信你自已!你行的!

  展开全部平心而论,余氏文化大散文,的确达到了许多散文作家无法达到的境界。有些批评家,本身就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达到余秋雨的高度,所以批评起余秋雨来,大都显得绠短汲深,力不从心。只能投机取巧,大都从外围入手,摆出一副愤世疾俗的样子,恨钢不成铁,狂轰乱炸,指望乱棒之下,能把余氏的大散文一下子打翻;还有一种批评,就是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小打小闹,想方设法损余氏散文一把。这些隔靴搔痒的办法,无疑会使这位散文家掩面窃笑,一笑了之。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余秋雨的大散文,写到了这个份上,还有那么多批评家站在旁边揎拳捋袖,吹胡子瞪眼,剑拔弩张,老是不肯买余氏大散文的账,老是不服气呢?郭德纲弄了几段相声,从非著名相声演员转正为著名相声演员不久,就有人双手奉送,把“伟大”的帽子给他戴上。余秋雨在文化领地纵横驰骋了二十多年,著作不菲,为什么文化界和坊间读者,还是一毛不拔,仍旧称他为“余老师”,而不是“余大师”呢?

  余氏散文,给人最深的感觉,恐怕就是一个“大”字。视角大,布局大,内容大,口气大,顾盼自雄,占尽文笔风流。余秋雨的笔端,所到之处,基本上把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有份量”的相关史料,一网打尽。把政治、军事和经济之类的东西,眉毛胡子一把抓,死的活的,统统放进了文化的盘子里,等于是在馒头皮里包上了肉馅,当然读者会觉得他的那个文化散文,确实口若悬河,吞云吐月。

  在我看来,余秋雨端肃板正、道貌岸然的大散文,没有被更多有学养的智者称道,软肋所在,就是大伪。余秋雨用他的矫情和才气,打造出一篇篇俨然“高大全”式的散文。有时不免矫枉过正,喧宾夺主,形式的风头盖过了内涵。把许多青年读者诱进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文化误区:以为善于卖弄词藻、精于句子组装、敢于观点创新就是有文化。

  余秋雨的散文,就象矿工的手电筒,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隧道里出没,照到那里那里亮。凡是被余式手电有幸照到的,都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凡是没有照到的,对不起,你烂石头也不是。用手电文化来聚焦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常常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外衣严实包裹之下的一种真正的形而上。他笔下的文化,以冠冕堂皇的正统文化面目现身,为了追求散文格调上的大气,往往避坑落井,和客观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严重失实。他的笔端所指处,通常被无限放大,极尽铺张宣染之能事,视丹如绿,看朱成碧。

  写《都江堰》时说它“最激动人心”;写《三峡》时又信誓旦旦说它是中国“最值得去的地方”;写《白发苏州》时说苏州园林“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写《脆弱的都城》,一个消失了近两千年之久的都城烂城墙,被余秋雨描写得车水马龙,比现代都市还热闹;在《寂寞天柱山》中,“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的山丘,被余秋雨写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山”……

  文字的飞扬跋扈,唯我独尊,气势是出来了,观点却往往站不住脚。形式上的大,掩饰不了思想上的“伪”和“小”,大而无当,没有做到金相玉质,秀外慧中。这就是余氏大散文最要命的硬伤。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22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