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缺德”:1979年的一场争论

2019-05-17 23:42:16  阅读 132 次 评论 0 条

  1979年第六期《河北文艺》发表《“歌德”与“缺德”》,认为如果文学作品一味揭露“文革”灾难,就是“怀着阶级的偏见对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人民日报》随即持续发表文章,对“歌德”一文进行了有力还击

  批判现实并不是为了个人情绪的发泄,歌颂现实也不是为了某种廉价的逢迎。图/视觉中国

  “文革”后,出现了不少反思极左政治给个人和国家造成巨大伤害的文艺作品,如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有人看不惯了,1979年第六期《河北文艺》发表李剑的文章《“歌德”与“缺德”》。文章认为中国“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如果文学作品一味揭露“文革”灾难,就是“昧着良心”,“怀着阶级的偏见对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善于在阴湿的血污中闻腥的动物则只能诅咒红日”。作者武断地认为:生活在新中国,不“歌德”者就是“缺德”。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22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