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成华: 从故乡出发凝炼有价值的人生

2019-05-18 22:45:00  阅读 112 次 评论 0 条

  有一回我与同学吵架,手中的铅笔顺势戳到了对方肩膀上,父亲知道后当着那位同学的面,在我肩膀相同的位置上同样戳了一下,并领我到那位同学家当面向人家父母道歉。1978年,我升高中之前的一天,父亲对我说:“人都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因为自己的出身与贫苦而改变;成功靠的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勤奋刻苦的努力。”因此,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人生。

  掐指一算,我在苏州工作已经31年了,离退休的年龄也不过7年时间。岁月有尽,大道无痕。此生我虽然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的事业,只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就像机器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我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胸怀国家心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这种爱岗敬业的“小草精神”,值得称道与颂扬。当下浮躁的氛围中,尤其要重视“小草人格”的塑造,培育年轻一代甘于奉献的品质,养成适应时代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此,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做到了,我骄傲!”

  也许有人要发出疑问:一个平凡的人如何能自冠“小草精神”的美誉?我的理解非常简单,只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就是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鲜花可贵,但绿叶更不可或缺。我没有金钱、权力或显赫的名声,但我有踏实肯干、正直善良的灵魂,不贪财、不媚贵、不畏恶,做个夜深不怕鬼敲门的正人君子。家庭和睦、孩子成人、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心态谦和,自然幸福满满。当然,我作为一名党员,还必须按党章党纪党规来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表里如一。

  夏成华,1964年8月出生于大丰县丰富乡(现三龙镇),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先后在苏州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苏州物资集团公司、苏州市体改委供职,现为苏州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

  之所以我能够成为今天正能量的模样,我要感恩故乡的水土,是那里的父母、亲人、师长输送给我成长之初的宝贵营养,使幼苗迎着风雨茁壮生长。

  父亲在我成长中付出了巨大心血。父亲生性耿直,能言善辩,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以理服人。他上过私塾、早年参过军,然后一直当民办语文教师,改革开放后才转为公办性质。我从小就跟在他身边,一直到读完初中才分开。父亲对我慈爱有加,生活上照料无微不至,但管教非常严厉,是非曲折容不得半点含糊,我调皮捣蛋时经常挨打。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我清早起来用语文书挡住,然后偷看连环画书《闪闪的红星》,被正在批改学生作业的父亲逮个正着,挨打不可避免,体罚用的小竹子都打裂了,我身上顿时“皮开肉绽”。有一回我与同学吵架,手中的铅笔顺势戳到了对方肩膀上,父亲知道后当着那同学的面,在我肩膀相同的位置上同样戳还一下,并领我到那同学家当面向人家父母道歉。1978年我升高中之前的某天,父亲对我说:“人都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因为自己的出身与贫苦而改变;成功靠的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勤奋刻苦的努力。”因此,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人生。

  老师对我的学习关怀备至。我对三龙小学的赵培华、陈秀棠老师,斗龙初中的于步义、夏湘文、许国富老师,新丰中学的刘泰隆、单士才老师记忆尤为深刻,他们教学专心致志、生动活泼、才思敏捷。1978年我考到新丰中学高中重点班,不过在班上的入学分数垫底,直到1980年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仍起色不大。我的语文、政治、英语稍好,数理化水平太差,导致先后两次高考名落孙山。新丰中学的老师却一直很支持我,教育引导我慢慢来、不气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高中语文刘泰隆老师一直当我的班主任,生活上非常关心学生,嘘寒问暖;思想教育、纪律管理从不松懈;上课严肃认真、板书工整、字体优雅、知识丰富、思维缜密、分析入理。数学单士才老师烟瘾很大,无名指上的熏痕一目了然。他喜欢聪明的学生,上起课来神采飞扬,语调抑扬顿挫,教材烂熟于心,题目信手拈来,特别是对平面几何证明有深入研究。关键时刻,老师们常给我指点迷津。1981年我高考再次落榜时,刘泰隆老师仍叫我放下包袱,并做我父亲的工作让我转文科,好好复习再考一回。

  还有许多亲朋好友、邻居、同学和其他老师给我许许多多帮助与支持,鼓励我树立人生的理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现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的初中同学李扣庆(他1981年考进上财,后读研留校)在我高考复习期间还专门从上海买了复习资料邮寄给我,并写信给我加油打气。刚从山东大学校长任上调到厦门大学做校长的张荣,1979年从新丰中学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他的励志故事一直在学弟学妹之中传扬。我感同身受,仰望星空,虽遥不可及,但理想从此坚定。

  想起这些点点滴滴,我总是倍感温暖,时而魂牵梦绕,时而泪眼婆娑。故乡,不仅是生我养我的沃土,而且也是我凝炼人生价值的起点。

  1982年,我从新丰中学考入上海财经学院(1984年改为上海财经大学)贸易经济专业,1986年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工作,在职期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这种改变,对我一个苏北农村孩子来说的确是件好事,从此生活轨迹超出想象,走南闯北,阅历多、眼界阔,有能力做不少事情。当时的“农转非”着实令我兴奋了很长时间,“天之骄子”的感觉常溢于言表。

  不过,现在重新审视起来,恐有另一番感觉,“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我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乡愁。独在异乡为他客,个中滋味仅自知。结果可能并不重要,值得回味的是百折不挠的过程。

  从19岁起我就离开家乡,至今整整35年,然而我无时无刻不牵挂那里,因为那里有我的根,祖祖辈辈、生生不息。之前的往事更是恍如昨日发生的一般,历历在目、永世难忘。

  过年是我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祭灶、掸尘、上香、点烛、放鞭炮,大年三十上坟给祖宗烧纸钱;贴春联、年画、挂落;杀猪、烙饼、蒸年糕、买果子馓子、炒花生瓜种葵花子、切芝麻糖、包饺子、做圆子等等,年年大致一样,忙得不亦乐乎,人人脸上洋溢着喜庆的色彩。我家老屋曾有个碓(dui),每到年关,舂米声夹杂着欢声笑语日夜不断,邻居、亲朋好友常来舂糯米面。每到这个时候,我感觉得神仙的日子来了,吃好东西,穿新衣新鞋,收压岁红包,还能不做事情只顾玩;另外是和平时清苦日子有天壤之别,因此我常想为什么不能天天过年。

  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总是难以忘怀。我记事的时候,全家7口人,爷爷、奶奶、父母、姐姐、大弟和我,后来又增添了小弟。爷爷的长相有些像鲁迅,但没留胡子,印象中表情严肃,爱发脾气。爷爷在方强中学做厨子时,我还没有上学,和奶奶一起同他住过学校宿舍,看得出来他对我这个长孙重视的程度,有好吃的当然先给我。1972年冬,爷爷因病去世,在葬礼上,8岁的我虽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配合着大人做好各种仪式,亲戚都夸我乖巧。奶奶小脚,脸上总是笑嘻嘻的,幼年常和奶奶睡在一起,她爱唠叨家常,对我百般疼爱。奶奶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去世,活到80多岁,那天我从北京出差特地转飞盐城赶到老家,遗憾的是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母亲勤劳节俭,爱子如命。母亲曾经读过县里的师范学校,后因故解散,只得乡下务农,大多数时间是在生产队做会计,到上世纪80年代又恢复待遇并安排到乡供销社工作到退休。我大约2岁时突然昏厥,父母不知跑了多少路才把我救过来;我10岁左右,有一年夏天在河里游泳嬉戏,左脚不小心踩在河边倒放的钉耙上,三个铁齿扎在脚底,顿时鲜血直流,母亲眼疾手快,急忙抱起我,淌着齐腰深的河水到对岸大队卫生所包扎、打破伤风针,事后也没有责备我的粗心大意。

  看电影、买连环画书、听收音机是我少年时期最大的乐趣。只要电影放映队一到我们生产队,晚上我一定会提前回家吃好饭、洗好澡,搬上小板凳,早早占据有利位置。我爱看故事片,国产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钢铁战士》《看不见的战线》《上甘岭》《小兵张嘎》《地道战》《奇袭》《铁道卫士》《野火春风斗古城》《勐垅沙》《早春二月》《欢腾的小凉河》;朝鲜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前苏联的《列宁在1918》《在人间》;阿尔巴尼亚的《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越南的《阿福》;印度的《大篷车》。我那时不喜欢看京剧样板戏,即使去看也是在现场睡觉,拖长的唱腔像催眠曲,只记得银幕上开场的“静”和结尾的“完”;对越剧、黄梅戏的态度也基本差不多。此外,我习惯用零花钱买小人书,攒了了几十本,现在已不知散落何方;家里有个台式收音机,我一般收听《每周一歌》、观众点播的电影插曲、长篇小说连播。

  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给我的生活有充实的感觉。十几岁时,每逢周末或寒暑假,我都会参加劳动,不管是在家里挑猪菜,还是到生产队挣工分,但总的说来比姐姐、大弟弟做得要少。夏天,我主要是在棉花田里捉虫子(按条数记工分)、山芋地里拔草(按工时记工分);冬天,我和姐姐、弟弟一起挖猪吃的胡萝卜(按斤数记工分)。这些劳动的出勤率,我相对较高,能为家里分担生活压力我感到欣慰。

  由于父母依然居住在老家,我几乎逢年过节都回去住数日,不知不觉中,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好。曾几何时的大丰飞轮厂、化肥厂、酒厂、淮南纱厂、大丰一招、大中集新华书店、人民百货商场已不见踪影,丰富、方强、渔业等不少乡镇名称也因合并销声匿迹,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道路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开发区工厂林立。麋鹿之乡、荷兰花海、沿海高速、大丰港、苏盐沿海合作开发园区、上海光明集团等名声在外,建设成效显著。泥螺、带鱼、黄鱼、鲻鱼、鲳扁鱼、爬蟹、麻蛤、蛏干、虾米、蛤蜊、蚬子等虽然日渐稀罕,但家乡的味道尤存。在未来的2-3年,大丰将进入高铁时代,与上海、苏州、无锡同城化1小时通勤圈正在由童话变为现实。大丰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随着盐城被列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大丰人民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我为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点赞,也为家乡追赶时代迎来锦绣前程感到欣慰与自豪。

  以上这些早已尘封在我的心底,只有碰到家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知己、老友、同窗,才有机会打开这记忆的闸门,共同回味美好的旧日时光,就像珍藏的老酒越品越香。爱国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的结尾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24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