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两天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了《德法相依相辅而行》一文。文章称,法律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如果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必然违纪违法、走向腐败。(11月20日 中国网)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为何千里迢迢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呢?因为这里记载着一个真实的美好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也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从而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著名巷子。虽然此巷长仅100米、宽只有2米,但其传递的忍让与宽容却足以让今天的人民也汗颜。建国后,毛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200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
此后,“六尺巷”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它所所传递的恭谦礼让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那么中国社会治理真是要全面以法治为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华民族有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文明,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品行修养,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对待朋友真诚守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人人要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君子要自强不息,努力做到仁、智、义、礼、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而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以德治来尽可能地守护本善,而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以法律规范对社会秩序的保护为主。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而这是我们的国情与文化基因决定的,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仅仅依靠法律底线去约束人的言行那将是极其危险的,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订和执行的,即法治终究离不开人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更多强调的正是以德治来约束民众行为底线日下午,合肥市东至路香樟雅苑小区门口,安徽省教育厅一名科级女干部试图驾车从大门出口逆向进入小区,遭到值班保安赵宗伟拒绝。该女干部下车后与保安发生数分钟争吵,并辱骂其是“看门狗”,导致63岁的保安赵宗伟倒地不起后经抢救无效身亡。而从近两年被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此类无德的例子,在通报违法乱纪官员生活作风问题时,“道德败坏”、“严重道德败坏”、“生活腐化”、“生活糜烂”、“包养情妇”、“与他人通奸”、“权色交易”不断引爆媒体与公众的眼球。
不论是官员的道德败坏,还是老人跌倒扶不起,还是充斥着整个社会角落的唯利唯己、拜金主义、攀比啃老、仇官仇富,都是拷问着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错乱,追根溯源,是我们这个社会已忘记、远离了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尊孔弘道的儒家思想。这其中有社会教育的缺失,有家庭教育的断代,有崇洋媚外的短浅。而“六尺巷”的故事却在启示我们:依法治国固然重要,社会德治同样更重要,“修己达人,兼济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应该时刻常驻每个人的灵魂世界,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补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