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经典文章被踢出新教材”惹争议 记者调查上海语文教学现状 请回鲁迅中学自编语文教材

2019-05-21 13:08:29  阅读 148 次 评论 0 条

  近日,一则“江苏多篇经典文章被踢出新教材,鲁迅作品大撤退”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老课文是否应当继续存活于当下的语文课堂?记者日前获悉,大同中学语文教研组编写了一套自编教材,其中,一些经典老课文如鲁迅作品等重新回归教材。

  据了解,这套学校自编教材目前已经付印,并将在这两天内发到大同中学学生手里,作为他们学校的语文必修课本。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而大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动清不希望学生一见经典课文就愁眉苦脸。在曹老师看来,经典永远是经典,只有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作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走进语文课本。

  从去年起,大同中学就开始编纂自编教材,在二期课改的基础上,曹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精加工”,“精加工”采用的素材大都是教材中经典老课文。一本高二上半学期的教材,每个字、句,注释,曹老师都“精雕细琢”。一本教材花费了整整了一个暑假的时间。

  在高二上半学期的校编教材中,曹老师收录了五篇老课文:《拿来主义》《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简笔与繁笔》《猛虎与蔷薇》《纳谏与止谤》。对这组思辨教材,曹老师自有一番道理:学生需要一种对现实的审视能力,从这一方面来说,鲁迅的作品最为精湛。而《猛虎与蔷薇》说的是人性的两面,《简笔与繁笔》则是对文学语言的思索。在繁与简、黑与白的冲撞中,曹老师试图撞开学生的思索。

  在小说单元,曹老师选择了二期课改教材中《阿Q正传》《边城(节选)》《白洋淀》《哦,香雪》五篇课文,又重新加入了老教材中的课文《祝福》。之所以这样组合,曹老师将之归结为“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历史”:阿Q讲的是在上世纪初背景中被扭曲的人格;《边城》讲述了主人公翠翠为了爱情逃离,让人性从中苏醒;而《白洋淀》中则都是革命人物;最后一篇是铁凝的《哦,香雪》。在曹老师看来,这五个人物丰富的性格串联起了一个时代,“这样,学生就会对历史、生活有思考。这才是经典的魅力。”

  从老课文延伸开去,大同中学设置了一系列经典阅读课。高一年级在语文课外还开设了拓展课,在讲解过这些课文后,把同一作家的作品给学生补充阅读。在高二年级,除了拓展课,还设置有选修课程。“拓展课上,学生读得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曹老师介绍。

  说起一次阅读课,曹老师仍然沉浸其中:在讲完鲁迅散文之后,曹老师把周氏兄弟的散文推荐给学生。学生在阅读课上读得忘乎所以,下课铃响,看不少学生还捧着书本如痴如醉。曹老师没有宣布下课,就开心地离开了教室。“他们读得开心,就让他们去读。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曹老师认为,老课文的世界很广阔,也可能很枯燥,需要有个老师来阐释其中的奥妙。经典课文的时代背景和现在距离很远。曹老师想把老课文中的“奥妙”传递给学生:这些课文是让你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散文可以这样写,其中的精神享受更是无穷无尽。

  校本教材在全市许多高中流行。除了大同中学之外,上海市多家实验性示范性学校都有自编校本教材。其中,“老课文”“经典阅读”在许多校本教材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南洋模范中学教师王珏介绍,在课本之外会给学生补充一些经典文言文阅读。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也给学生补充相关课文,在此之外也开设了“鲁迅精读”“莎士比亚剧作阅读”等经典拓展课。

  一些老教师也表示,对两套老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如《祝福》《安妮日记》等课文相当熟悉,而这笔“财富”不能轻易舍弃,因而在讲到相关的课文时,会将这些课文印给学生做补充阅读。“而补充阅读的文章,学生显然不重视。”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说, 在许多学生的想法中,课堂内的教材才是真正的教材。课堂外的教学篇目,只有简单一张油印纸。考试不考,学生就不重视。这些补充读物不知不觉就成了鸡肋。

  大同中学之前也曾经把经典老课文以油印纸的方式发给学生做补充阅读。但从这个学期开始,经典老课文正式进入校本教材,作为必修课,以期引起学生的重视。

  2003年,二期课改实验本出台,高中教材中删除了两套老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祝福》《纪念刘和珍君》《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等课文,2006年,二期课改试验本问世,课本删除课文近半,但实验本中的绝大部分老课文仍然保留,并将《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边城(节选)》《拿来主义》等老课文重新加入到课本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也分别选取在初中和高中课本里。2008年,试验本教材调整了部分篇目,经典课文保留了原来数量。而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一些时文,老课文的比例有所减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教材面向的是全市学生。但是,不少学生反映,明显感觉“吃不饱”,“有些课文学生随手一翻就能读懂。所以对我们学校的学生而言,教材中老课文的数量有些少。”一位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教师表示,自己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统编教材不能满足需要。这时,自编教材就有了“用武之地。”

  到了高三,学生往往疲于应付高考。而高三的课文在匆忙当中被忽视。记者查阅二期课改语文教材(试用本)后发现,在高三语文教材中,不乏像《阿Q正传》《简笔与繁笔》之类的老课文。而当记者询问一些高三毕业生时,发现不少学生对这些课文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课文“被无视”。

  去年毕业于徐汇区一所完中的高三学生小陈告诉记者,自己对高三教材中的《简笔与繁笔》《阿Q正传》两篇课文一无所知。“我完全不知道阿Q做过些什么。”小陈同学说,高三上半学期尚有闲暇,老师还会在课堂上讲解几篇课文。一到下半学期,试卷、考试蜂拥而至,语文教材就无人问津了。

  七宝中学语文教师陈韦兰老师坚持教完高三所有课文,陈老师发现,把课文一篇篇讲过之后,“经典课文比大家想象的多”。而和陈老师一样讲完课文的学校并不多。因为高三会有繁重的应试压力,许多学校的老师选择将高三课本的经典课文在高二时印发给学生。还有些学校干脆直接将之“忽略不计”。

  “能不能教鲁迅是一个老师成熟与否的标志。”曹老师说,不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教好老课文,因为经典作品中藏蓄着深厚的底蕴,只有具备一定知识积累和表达能力的老师,才能发掘出经典课文中的奥妙。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会使经典作品神采顿失。

  “而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学生懂是一回事,让学生喜欢是另一回事。”曹老师希望能有更多有魅力的老师,让学生读得开心。

  记者与多所学校中学生交谈中了解到,不少学校都会给学生补充阅读老课文。但一些老师仅仅“照本宣科”。徐汇区一所完中一位语文老师透露,自己喜欢教经典教材的原因,是因为“教参”多,而离开参考资料,连“无轨电车”都很难开。

  “课本里少了谁的课文都没有关系。”二期课改教材编写者、上海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在尊重大纲和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制校本教材,这是值得提倡的。编写校本教材是一种形式,关键还在于精神内涵的传递。

  余党绪认为,统编教材在全市通用,教材需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因而在经典课文的范围内,适当地选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而各个学校学生的情况迥异。对于那些理解力较好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多读些有深度、耐人寻味的课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典课文正是承担着这样的价值。”

  “老课文是能够传递精神含量的,而功夫仍在教材之外。”余党绪还提出,编写校本教材应当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师的传授能力之上。经典课文的解读和老师本身素养的积累有关,老师应该对这些老课文有深刻的把握,而且还应有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同时,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求知欲。只有教材、教师、学生拥有很高的“综合分”,老课文才能影响到更多学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这则微博说法的真实性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近日的热门话题。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29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