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山里古村茶源

2019-05-21 17:50:41  阅读 119 次 评论 0 条

  早听人说,在井冈山茅坪有一个深藏在大山中,有700余年历史的古村茶源。而井冈山的客家人是明末清初从广东、福建远迁而来的,最多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茅坪客家山乡是很难见到古村的。于是,我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周末,我邀上几个朋友,驱车来到茅坪。一位谢氏客家村民热情地为我们当起了向导。

  茅坪与茶源只有一山之隔,中间有一条石阶古道相连。我们登上茅坪红军烈士墓,沿着墓旁古道蜿蜒而上。行至山顶,古道却在一条深达丈余、经人工挖成的壕沟中通过。据向导介绍,茶源是一个土籍人的村落,立村较早,人财两旺,势力强大。茅坪的客家人迁来的时间较晚,处处受到茶源土籍人的压制。茶源人甚至不准客家人建砖瓦房,只准建土屋,盖杉皮。后来茅坪客家人经过抗争,建起了第一栋瓦房。他们为了庆祝此事,将住地命名为“瓦屋里”。但瓦屋里的客家人不是很顺,风水先生说,是村后的大山压住了龙脉,需将大山挖断方可破解。瓦屋里客家人不敢在白天开挖,怕受到茶源人的阻扰,于是全村出动,手举松明,齐心协力,一夜间挖成了这条壕沟。这条古道是宁冈土籍人与客家人联系的一条重要商道,当年红军就是经这条古道从三湾上茅坪“安家”的,因此又被誉为“红军小道”。

  顺着古道下山,我们来到了茶源古村。茶源人姓尹,元朝至元八年(1271),开基祖尹仁忠从邻近的大陇塘头迁居此地,繁衍生息。尹姓是宁冈的土籍大姓,民间流传有“尹无客家,林无本地(土籍)”的说法。翻阅地图,我惊奇地发现,茶源地处茅坪、大陇和荷花三个乡镇的边界地带,是此地唯一的一个处于客家人包围之中的土籍古村。

  茶源村地处大山丛林间,站在山谷看不见茶源村。顺山溪逆流而上,穿过一个两山对峙的小峡谷后,豁然开朗,只见茶源古村依溪而建,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深山藏古村,这正体现了茶源先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点。山谷中的茶源,山清水秀,树木参天;山间溪水清澈,绕村长流。此地最早因泉水汩汩得名“泉源”,后顺方言谐音为“茶源”。

  走进村里,与村民谈古论今,得知他们的老祖宗当年还真是这样顺溪流发现茶源而迁居建村的。相传,茶源村开基祖尹仁忠从大陇塘头出发,赶着一群鸭子四处放牧。当他来到茶源时,只见沼泽一片,水草风美,群鸭欢戏。因食物充足,母鸭纷纷下起蛋来,且孵化出一群又一群稚鸭。尹仁忠大喜,环顾山水之势,认定这里是发家致富的风水宝地,故将家眷迁来,开基造房,居住下来。当初此地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尹氏按“先到为大”“插标占地”之俗,跑尽周边山地忙着圈地,放鸭汉竟成这里首家“地主”“山王”。尹姓衍发也快,渐成村落。人口增多后积极开垦耕地,护育森林,兴办教育,成为世家。

  茶源乃风水宝地,其地势自古就有“五马回槽”之说。环村有五座山峰,如五马回首,环顾古村。为迎吉祥五马,村民在村前开挖了五口水塘,环形相连,意为一塘供一马,人畜和谐。站在高处看,五口水塘恰似五颗相连的明珠。溪水自北向南,依次流经五口水塘后,又流回环村溪流。池水循环流通,清澈洁净。五口水塘堪称微型水利工程,每一口水塘不论圆或方,四周都用鹅卵石和麻石条砌成护岸。水塘间有堤岸可以行走,堤岸上种有杨柳。春暖花开时节,红绿白黄装点山村,显得色彩缤纷,生机盎然。

  茶源有着近700年的建村史,村里散落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村民的新房全部建在村外的开阔之地,村中保留的尽是老式砖瓦。古村原汁原味,古韵犹存,具有很高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古村中最古老的一座典型赣西风格的庐陵古民居,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古宅建在村东山脚下,坐南朝北,青砖到顶,顶盖青瓦,四角饰有马头墙。吉安多为“凹”字形房屋,即大门前凹进为一屋廊。但是古屋轮廓呈“口”字形,即环屋四壁,大门处不凹进留廊。这样设计,房屋规整坚固,且屋内厅堂比“凹”字形房屋面积更大。为解决屋内采光、通风问题,在大门上开有一条气窗。有的地方泥瓦匠称此为“明堂”,意思是大门关上,高墙气窗仍有外光进来使厅堂明亮,也利于空气互换。老屋还在屋顶前檐1米远处抬起,另加一层屋檐,使屋内采光和通风换气更好。老屋窗饰别致,细工雕琢,大门两侧漆有1米多高的武士门画,威武雄壮,如今仍可见原先的鲜艳色彩。

  茶源人自古以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尹氏族谱记载,清咸丰年间,尹清达才学出众被选为贡生,入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遂成一代名儒。他大建书院,热心教育,团练军务,带兵剿匪,被授为七品文林郎。现在村中仍存有两块旗杆石记载他的功名。光绪年间,尹清达的儿子尹相甲也考取了岁贡。“父子两贡生”,在当地传为佳话。

  明清时期,尹氏族人热衷公益善举。见村中人们出行过溪多有不便,尤其孩童读书,逢山洪暴发时更加危险。于是族人出钱出谷,请魏姓石匠在茶源连造两座石拱桥。这两座桥至今还在村中溪上。后来,尹姓族人见溪流下游水面加宽,人们南来北往过溪不方便,春汛时更难往来两岸,于是族里又出钱,在距离茶源两公里的新屋陇附近的溪流上,再造一石桥。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与袁文才经常带着工农红军从此桥经过。原被乡民称为“功德桥”的石桥,又被人们称作“红军桥”了。

  群山、丛林、民居、水塘、石桥山泉成溪,水流淙淙,微风轻拂,鸟语花香,好一处世外桃源。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298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