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在大学最美好的年华找寻人生的答案

2019-05-21 22:40:14  阅读 112 次 评论 0 条

  大家好!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又一批青年学子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汇聚在中国人民大学这方精致的校园。在此,我首先代表学校,向全体2018级新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含辛茹苦养育你们的父母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正值第34个教师节,在今天这个庄重的典礼上,我们将对获得各项荣誉的教师代表进行表彰,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无私奉献。拥有这样一大批值得尊敬的好老师,既是同学们的幸运,更是学校的光荣!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看到你们充满朝气的脸庞,我们由衷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喜悦。你们是人民大学迎来的第一批“00后”,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之后入校的第一批大学生。去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迎来了80岁华诞。习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人民大学建校80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对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当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进入“双一流”建设新阶段的人民大学,在“强国一代”的你们身上形成一道美丽的交汇,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期待。

  今天是开学典礼,也是大家的“开学第一课”。按照教育部关于上好“开学第一课”的要求,我和刘伟校长做了分工,他在博士新生暨新博导大会上讲“第一课”,我借今天开学典礼的机会,为大家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做一个领读。

  刚才,刘守英教授、车宗凯同学、姚宇奇同学、李春晖家长、邵志豪校长分别作为各方面代表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对同学们寄予美好的祝福和期望。正如他们所表达的,同学们最美好的年华将在人民大学度过。而最美好的年华,不仅仅指物质生活的美好,更是精神生活的美好。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教育的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特别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明确了学校的根本任务。对于学校来讲,就是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同学们来说,就是要回答“人生应该对谁用情、在哪用力、如何用心、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试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从这几个“人生之问”出发,和同学们交流如何度过大学最美好的年华。

  第一,思考“人生之问”,要在人大的光荣历史中找寻“对谁用情”的答案,践行“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

  回顾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有两条脉络,一条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科技发展冲击而建立起来的新式学堂,如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南洋大学堂等,另一条是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一批具有红色基因的新型大学。正是这两大源流,汇集发展形成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与格局。中国人民大学是由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底色。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四十周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源流同当代中国发展洪流的一次交汇。这个交汇绝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最好注脚。中国人民大学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诞生,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中成长,在“文革”的艰苦岁月中磨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新生,在新世纪的征程中腾飞,学校80多年的发展与奋斗史,正是中国筚路蓝缕,扎根中国大地,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真实写照和光辉典范。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她的命运与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始终紧密相连。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以“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为办学宗旨的中国人民大学,80余年的荣辱与共,深情回答了中国为什么用“中国人民大学”为我们命名。这里向同学们讲一位老师的故事。今年暑假,我和学校的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调研团,一同到浙江湖州,参观学校教师吴宝康事迹陈列馆,深受感动。吴宝康老师为新中国档案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堪称中国档案教育和档案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成立都凝聚着吴宝康老师的心血。1952年,吴宝康老师带着一纸调令从中共中央办公厅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档案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怨无悔,为开创新中国的档案教育和研究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2000年,吴宝康老师在病床上让大女儿执笔记录,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中央组织部调我来京,至今已经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以来,我铭记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创办新中国档案高等教育事业。几十年呕心沥血,排除万难,终于为档案高等教育和国家档案事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干部,我想,我现在可以向中央汇报工作了”。吴宝康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忠诚与担当,使命与责任,是每一个人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习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对青年学生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殷切期望,首要一点就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对人大人而言,国家的召唤、民族的需要就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这是“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八个字最好的阐释。

  同学们,一所大学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既存在于昨天的历史,又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每一位师生,更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被一代代人大人接续传承、发扬光大。今天,你们成为了新一批人大人,当你们思考人生应当“对谁用情”这个问题时,请想一想我们光荣而响亮的校名,想一想吴玉章、成仿吾、郭影秋、张腾霄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想一想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宋涛等老一辈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想一想那些把一生奉献给国家、奉献给人民的人大人,他们身上折射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底色。

  第二,思考“人生之问”,要在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找寻“在哪用力”的答案,保持“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姿态。

  去年80周年校庆之际,在征求广大师生和校友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将校庆主题确定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爱国知识分子倾心奉献的奋斗史,集中体现了人大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独特精神。同学们在阅读校史时就会发现,自学校诞生之日起,每逢中国命运攸关的重大关口和共和国建设发展改革的重要节点,总有人大人挺身而出、尽心竭力。从革命战争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到和平建设年代的新中国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教程》教材;从胡福明校友撰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大讨论,到陈锡添校友撰写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标注改革开放新征程,一代代人大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临的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程跨越30多年,等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时候,真正的见证者,可能就是各位同学。作为“强国一代”的你们,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轨迹高度吻合,这就叫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同学们中有不少是“00后”,出生在新世纪,从小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很少有人经历过生死存亡的磨难、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遭遇过艰难困苦的历练,人生阅历有限。当面对学习的压力、竞争的焦虑、成功的渴望、现实的“骨感”以及各种各样的诱惑时,同学们的内心容易拥堵困惑。实际上,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吃苦的过程,正是锤炼品格、磨砺心智、丰盈内心的过程,如果遇到困难就害怕、遇到问题就逃避、遇到挫折就退缩,那就难以担当大任。习总书记希望同学们“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是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精神是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失意而灰心丧志,不要因为身处逆境而放弃前行,要做一个心中始终充满阳光的人,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和蓬勃朝气,像学校求是楼前的爬山虎一样,向着目标不断攀岩,把充满希望的绿色铺满新时代的成长舞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第三,思考“人生之问”,要在青春的宝贵时光里找寻“如何用心”的答案,练就“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本领。

  除了“爱国”和“励志”,“求真”与“力行”也是“时代新人”的必修课,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同学们四年的大学时光看起来时间很长,1460多天,其实很短暂。今年,学校为所有新同学制作了一本《时间管理手册》,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要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知识、锤炼本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速、科技迅猛发展,教学与研究、课堂与生活、老师与学生等高等教育的核心元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面临深刻变化。“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机遇和挑战,一所优秀的大学,我们的老师、同学,包括学校的管理者,都应该把“本领恐慌”转化成抓学习、勤学习、善学习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把注意力“举”高一点,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主动放下手机、拿起书本,阅读那些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出的名家经典,多一点“咀嚼”大部头的“坚硬阅读”,保持读书的专注,为自己搭建一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书屋。另一方面要把好奇心“举”高一点,不能被“算法”俘虏,要注重养成“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想一层”的习惯,仔细体悟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曾提出的“形成主见、看出问题、虚心求解、知不足、以简御繁、运用自如、一览众山小、通透”等思维能力的八层境界,感受深度思考的乐趣,使时代新知与创新活力内化为大家成长成才的核心竞争力。

  同学们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学校历来十分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今年4月起,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人大复校四十周年,学校组织了“追寻改革的足迹”主题活动,几十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深圳、上海、安徽、福建、浙江等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地区开展学习调研,追寻改革历程、感悟发展成就、增强开放信心。大家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几年中,像这样的机会很多,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各种实践平台,在精神的沃土中汲取前人的刚强意志,在帮贫扶弱的志愿服务中感悟生命的强大力量,在脚踏实地的实践磨砺中涵养成长的底气,在行走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录,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练就“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本领。

  同学们,“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今天既是大家“人大时间”的开端,也是大家“青春主场”的新起点,希望你们在大学最美好的年华,多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多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多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多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多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多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永远记住这垫着脚尖、眺望远方的姿态,用自己的一生来回答“对谁用情、在哪用力、如何用心”的“人生之问”,做一个大写的人大人,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教育为桥:中国你好!世界你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负笈海外,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同比增长11.74%。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这些中国学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纽带,为中外民间交流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详细】

  大国良师怎样炼成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面对人民更加迫切的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根本性的民生工程。然而,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如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有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新时代需要,中小学教师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等。【详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30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