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维信金科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维信金科号称港交所“智能金融”第一股。截至2018年度,公司营业收入为27.37亿元,同比微增1.1%,经调整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微增1.1%。
维信金科成立于2006年,去年6月21日在港上市,公司定位于“独立线上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信用卡余额代偿,消费信贷,线上至线下信贷是公司主营业务。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维信金科实现营业总收入27.3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2.9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10.8%。
公司主要提供三大信贷产品,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即维信卡卡贷),消费信贷产品以及线上至线下信贷产品。若按照业务分部贷款量来看,截至2018年度,信用卡余额代偿产品放款规模为134.98亿元,占贷款总量比重65%,消费信贷产品放款规模46.52亿元,占比22.4%,线年度,信贷产品的平均期限为13个月,平均贷款规模约人民币9000元,平均年利率为21.1%。若按照业务融资模式来看,直接贷款12.79亿元,占比6.2%,信托贷款规模为124.47亿元,,占比60%,信用增级贷款撮合规模50.55亿元,占比24.3%,纯贷款撮合规模为19.75亿元,占比9.5%。
值得关注的是,维信金科的业务模式在合规前提下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其中,小额贷款主要通过上海静安维信小贷和成都维仕小贷这两家公司进行放贷,这两家是拥有放贷资质的互联网小贷公司;信托贷款主要是跟信托公司合作设立的信托计划进行放贷,维信金科对信托计划的贷款进行担保,融资成本在6%-15%之间;信用增级贷款撮合主要是维信金科为资金方提供风控服务,将借款人的个人信用交由资金方审核,通过后进行放贷;纯贷款撮合即维信金科既不提供资金也不提供贷款担保。从以上融资模式来看,维信金科的主要放款渠道是信托模式,占比达60%,其次是信用增级贷款撮合。资产质量指标:2018年度逾期率维持在2%以内
2018年财报显示,维信金科首次付款逾期率在2017年前三季度分别为1.2%,1.6%,1.8%,均在第四季度飙升至3.1%,2018年首次付款逾期率重新稳定在2%以内。
维信金科创始人廖世宏在谈及首次付款逾期率在2017年第四季度突然飙升时表示,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到141号文的影响。据记者了解,141号文件中强调“助贷”业务本源属性的回归,比如银行理财资金禁止“入市”要求进一步压缩助贷业务资金来源,而“息费”禁止收取以及“核心业务外包”禁止要求垫付助贷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的本质业务逻辑,引发助贷市场强震等。
廖世宏强调称:“公司随后作出了相应调整,包括风控方面以及产品端的调整,我们有一个风控模型就是评分卡,当市场不好的时候,我们的评分卡可能就会收紧,体现在数字上可能就是首次付款逾期率飙升,但是可以看到2018年以来我们的首次付款逾期率已经降到了一个合理的范围区间。”
维信金科于2018年11月发布公告,将公司的线下大额信贷业务进行出售,战略中心向纯线日,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出售事项全部完成。
另外,廖世宏在今日业绩会上表示:未来,维信金科未来将不再经营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公司将会通过自有线上业务继续满足相同的借款人群体需求,且线上业务的经营成本远低于线上至线下业务。
在维信金科出售线上至线下业务之后,相应的,维信金科的全职员工人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公司年报披露目前公司员工总数近800人,减少了一半以上。廖世宏表示:“我们收入在增长的同时,员工人数在缩减,未来我们可能还继续缩减人员,培养团队精英,人力缩减预计将会为公司带来人工成本的大幅降低。”
据2018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公司已与30家资金合作方达成合作事宜。廖世宏表示,资金合作方中,凭借一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与其发展纯贷款撮合伙伴合作关系,亦能够透过科技向未能于传统金融机构得到充分服务的借款人推出普惠消费金融服务。
此外,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均与维信金科建立了合作关系,2018年3月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向中国超过150个城市的中国电信客户提供分期付款借贷产品,在推出9个月内累计超过28万名借款人,同年第四季度,公司又与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进行战略合作。在合作中,维信金科与外贸信托等长期资金方合作,为购买手机的借款人提供分期付款贷款产品。
虽然备受看好,但是自上市以来,维信金科股价一直处于下跌通道,累计跌幅56%,股价惨遭腰斩。对此,廖世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因为投资人对监管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对公司的认知有偏差,公司目前坚持的事情就是专心做好主业,追求合理的可持续的利润。
对于股票的情况,维信金科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自2018年9月份以来,维信金科管理层就开始大规模回购自家股票,累计回购金额已达1533万元。关于后续的回购计划,廖世宏向记者表示,公司会做一些管理层和员工激励计划来推进后续回购。根据计划规则,公司回购股份将由一名独立托管人在公开市场上收购,成本有公司承担,并将以信托方式代选定激励对象持有直至股份归属(即期权,针对内部员工进行股权激励,往往会设置业绩目标和工作年限,达标后才能获得相应股权),归属股份将以零成本转让予激励对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