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征文

2019-05-23 12:28:06  阅读 115 次 评论 0 条

  原标题:《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征文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11 篇入围作品。征文投稿已截止,我们会陆续将入围作品刊载在首页上,刊载完毕后再发布评选结果。

  我们常常给自己制定很多长远计划:一年买多少本书,读完多少本,计划写完多少篇读书笔记,颇为费心的谋划长远之计。之后,大多数人一想到来日方长,就心生了惰怠,只在眼前的琐事中空度时日。就算某日心血来潮看完一本书,但回过头一想却是空空如也。

  所以,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看方法有多好,有多高效,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主。因为,只有当你能坚持下去了,方法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一条非常朴素的原则,《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这本书就是力求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时遇见的四个最基本的问题。

  作者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经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多年的文字编辑经验让他在信息整理方面游刃有余。生活中,他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各个媒体和论坛中,坚持把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任何事都忠实的写在笔记本上,目前他已经记录了整整 200 多本了。这种生活方式被日本 NHK 和 TBS 电视台采访了以后,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销量累计超过 50万册。同时,日本人有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坚持对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注入心力,不妥协的做好每一个细节,有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最后成为了大师,就像我们熟知的「寿司之神」一样。

  我们一直以为正襟危坐,左手书籍,右手笔记本,手中攥着一根笔,阅读书中内容的时候才叫读书。但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不是的,读书应该不止于此。他说从开始有这个想法买书,到看书,到做笔记,再到活用都是读书的过程。同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活的词来描述,叫体验。读书是一种体验,买书是一种体验,看书又是一种体验,活用笔记也是一种体验,做笔记就是把这些体验给记录的全过程。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思维导图怎么购书像发朋友圈一样做随想笔记

  随想笔记恰恰是适应于现在碎片化生活的一种绝佳的笔记模式,记录下平时感悟,这与日后选书息息相关。跟书有关系的信息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里。刷微博、跟朋友聊天、走在街上触景生情的时候都是可能会出现灵感的好机会。

  比如你在犹豫要不要转行的时候,看见网上说大数据工程师现在很火,工资很诱人。当你被这个消息吸引的那一刻,你就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大数据工程师是什么,职位要求是什么,薪资又是多少等等,这就是你的思考。现在你把它记在本子上,这就是你与你自己思考的证明。等一段时间以后你再回头看这样的笔记,马上会想起当时的想法。同时,这些也是选书的开始,你可能会因为想转行而开始搜集大数据相关的书,你也可能犹豫要不要转行,而看关于职业规划的书。这些都是你读书念头的开始,有多少人去读书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随想笔记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发微博和知乎想法模式,随时随地把心中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社交媒体这种方式可以用在读书上。灵感就是你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不论深刻还是肤浅,哪怕就是简单的一句「这一段很有意思,我应该把它记下来」,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份清单是用来在书店指名购买的,清单简单到只有三项: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很多人会问,我自己还不知道我要买什么书吗?直接去书店买就好了,那为什么还要专门列一个单子呢?这个清单的意义就在于让你时时刻刻明确自己的目的。现在互联网社会大家都心知肚明,网络营销层出不穷,实体书店也是大打横幅来推广那些「可能会火」的书籍。宣传标语总是很诱人的,海报也是精美绝伦,但这些别人向你推销的东西就真的是你的需求吗?我看未必,多少人因为一时冲动花钱给了信仰。花钱不可怕,就怕还花了时间。当这些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变成了沉没成本了以后,那可就不划算了,本身对这本书所有的期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产生了落差感,惹得不愉快。

  就好比家里没油了,媳妇让出去买油,路上碰见个买米的贩子,你说你会去买米吗?肯定不会的。生活中恰恰就是因为许多事情太简单,太明显,以至于我们常常将它忽略。我们买书的需求其实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生活,或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是为了提高自我能力,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在生活里面被体现出来的。而不是,我们到了书店一时兴起的「需求」,只有时间才会证明我们真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既然是以读书笔记为导向的读书方法,那我们最终是要进行思想输出的。所以这要求我们来做三个步骤:读书,划重点,根据重点写读书笔记。

  首先,我们要以记读书笔记为目标去读书。这时候,你内心想法就不是在空间上看完这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就算大功告成。而是仔细在书中搜寻可以写下来的句子,你觉得可以通过这句话 向别人传递你自己想法的句子。当你的潜意识有了这样的读书观念的时候,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你的责任是要向他人介绍这本书,不由自主的就会去找到哪些是重点,哪些不重要。正所谓速读就是这样的原理,其实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

  有了目标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哪些可以被称之为重点。作者直言不讳的说出答案:对自己重要的句子就是重点。咋一看好像是一句大话,但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对自己重要就意味着自己会被启发,能启发我们的句子肯定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它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段话,更有甚可能是一个章节。回想一下,哪些是我们觉得印象深刻的句子呢?比如:「这一句写的真好」,「这个观点很新颖,我还要仔细读一读」,「这个观点很有意思」等等,作者用了「打动人心的内容」来描述这些对你重要的句子。

  如果书太难,或者时间不够该怎么办呢?(现实中往往如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工具来帮忙: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并不只是获得了书中的想法,更多的是因为启发了我们自己的想法才会让这次阅读记忆深刻。之所以,我们很多人读书以后没有印象,是因为阅读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这就好像你喜欢一女孩,但女孩人家不喜欢你,你的存在只是暖男+1罢了。作者也是一样,他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观点通过书本带给你,但是你只是看过一遍,没有产生共鸣的自己的想法,那么当然是没有印象的了。

  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在智能手机触手可及的今天,还需要手写笔记呢。这本书里面给出了答案:

  那读书体验是什么?我们常常谈到要去体验一个什么东西,体验一场旅行,但怎么去体验一本书呢?

  其实读书是一种社交,书只是建立起读者与作者的桥梁。很多人读完书以后印象深刻,往往不是他们把作者观点给记忆下来,而是通过作者叙述,让读者产生了联想。就好比你觉得一样东西很美,并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想像出来了美好的事情一样。所以体验对于我们来说就至关重要了。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体验,这一段写得真好,这一段写得不怎么地,这些都是体验。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人刚一看见一段文字就可以产生深刻的想法的。所谓的深度思考,都是根据这些简单的,有启发性的文字,循序渐进而产生的。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这些都是需要写下来的东西,只有当我们把每一个碎片化的想法都搜集起来以后,才有可能触发我们自己的思考。

  在做好标记之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教大家如如何做笔记:

  这么干的好处就是可以立即记录当时的想法。因为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印证,是我们与书本交流过的痕迹。

  首先,先在笔记本上写上时间、作者名、书名。接下来就按照我们说的摘抄+评论的格式依次记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写一段要记住换行,段落与段落之间留出两行空白,这是方便我们以后再次阅读、添加新的笔记和修改的用途。这个过程中重点都放在「摘抄对自己重要的段落」和写「主观评论」上,可能会碰见一些你客观觉得很重要,但是无法产生共鸣的文字,我们也不需要摘抄进来。

  我们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面对写作总是非常伤脑筋。根本原因在于,写作是一个系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现代大多数人因为习惯于碎片化生活,反而这方面能力相对缺乏。但这一切在做了读书笔记以后就不一样了。当我们翻开笔记本,上面林林总总的记满了我们对于书本的思考,每一句印象深刻的句子都忠实的被记录了下来,每一幅当时被启发的情景也被我们一一记下。现在要做的就是组织起每一个场景,找到各个句子之间的联系,用我们自己的逻辑体系把观点表达出来。当读者完成第一篇书评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是有观点的,而且也是有理有据的可以向别人讲述清楚。人是一种天生就爱表达的动物,而这种读书笔记恰恰激发了每个人原有的能力。使得想法可以清晰的,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现在互联网上总是强调独立思考,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尤为显著。我也了解过很多训练「独立思考」的社群与课程,仿佛一瞬间「独立思考」就变成了一个热门的标签,区分出了有独立思考的人和随大流的韭菜。其实,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不借助外界资源,凭借自己对问题的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这时回忆一下我们做的「摘抄+评论」的读书笔记,和「独立思考」不就是不谋而合吗?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句子的摘抄,立刻写出当时的评论。在之后的数日里,反复阅读又能再次发现新的观点。就这样循序渐进的,为读书笔记更新新的内容,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发现不再需要所谓的「权威」告诉你孰对孰错了。

  这告诉我们要想有创意,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信息、组合方法。对于读书笔记来说,摘抄下来的句子是信息,我们自己的评论也是信息,要做的就是反复阅读,让这些自己曾经被启发的思想随意碰撞,排列组合。创意的产生往往是无意识的,偶然的。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创意的产生,但是我们可以提高创意出现的概率。当然便是将做过的读书笔记反复阅读,把新的想法与旧的想法交错在一起,便形成了创意。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人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想法」,而每一个想法在微观上是我们每个人当下的心理活动。但从宏观上来看,每一个想法都反映着我们的真实需求。我们常常「相信」读书可以帮我们解决现实问题,但有时候我们连自身的需求都不清楚,这便是「盲从」。当我们开始学习用这样的方法记笔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主动思考了,变的有目的的去读书。每个人都可以读完一本书,但每个人读书体验却是独一无二的。有人说「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让我们带着新的读书方法,尽情去体验吧!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33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