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林清玄的文字值得我们捧一杯清茶,坐在安静的角落里静静地品尝。是的,的确如此。
林清玄不久前出版了《人生幸好有别离》,记录其对生命、死亡的感触。书中谈的多与别离有关,难道已预知自己不久于人世?惊闻林清玄因心肌梗塞过世,享寿65岁,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世新大学)的老同学们一时均无法接受。
与清玄虽然同读世新,但他在日间部就读,笔者则半工半读念夜间部,由于都是文艺青年,也同为校刊《小世界》写稿,会相邀聚会,夜游过国父纪念馆和荣星花园。同学中有陈正毅、林德妹、陈名今、林铃塙……等,有人弹吉他助兴,大家唱歌,好快乐的年少时光。几位同学后来也都独霸一方,在媒体及出版界各拥天地。毕业后几次在文艺界的参访中见到清玄,他已是知名作家。
陈年往事,浮上心头。让人忆起当年他像一棵大树般,佛教散文一本一本问世,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独占鳌头,激励和改变了多少人的心灵世界,像一棵巨树,枝繁叶茂,树冠所及无远弗届,影响层面的广阔深远是无法估量的。在他文名如日中天之时,因婚姻情事,一夕间这棵巨树倒下了。让人慨叹人生无常。但不久他又站起来,到大陆另辟蹊径。
那阵子同学间所谈的大都是他的婚姻。有同学去探望他的原配妻子陈彩鸾,安慰她,陪伴她,听她说话。但是感情世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人是无从置喙的。当年与清玄同班又同寝室的同学詹翘(后任职于《中国时报》),曾为他仗义执言说道:“其实老友都知,他不是背叛婚姻,实出无奈,他在书的扉页明说,如果他书写佛法有任何功德,希回向给他生病的妻。只社会大众把他神格化了,他的无奈,不能多言。” 上个月初,林清玄的老友詹翘才在脸书发表《〈奔流〉与我》,介绍三本同名的刊物,主要是纪念猝逝的成大历史系教授林瑞明,他在两年前出版口述历史《奔流》。其中,詹翘提到的第一本《奔流》是他就读世界新专时,与学长们一起办的,林清玄就是主要写手。
最近学长吴顺永送詹翘收藏多年的《奔流》第四期,是他们在二年级下学期出版的,封面题杜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那10个字就是林清玄用钢笔写的;封面的图案,应也出自他手。大江由左上角向右下急冲而下,快到底时,被一块巨石分开。 清玄对绘画也很有兴趣,大学联招原想考台湾师大美术系,可惜术科未过,只好另考三专,来到世新电影科编导组。不过,他没有去吃电影这行饭,终究还是写了一辈子文章,最难得的是,他是那个年代极少数可以光靠笔耕即可喂养一家的作家。他笔下很快,每天要求自己写3000字。
那时他们为《新闻人》周刊写专栏,有时学弟妹要来取稿了,清玄要他们稍坐,不到20分钟就一挥而就,真有如古人的“倚马可待”。那时流行找1930年代的看。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借来鲁迅的《阿Q正传》,只花一天工夫,从头到尾用复写纸抄了一式五份,分赠同好。
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是林清玄散文作品的推手之一,林清玄在九歌出版社出过38本书籍。素芳说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充满人生体会,文字清明,将对世界丰富的情感都展现在文章中,文字充满抒情感性,将自己的人生经验都融入作品中。素芳形容林清玄是位充满幽默感、亲切且懂得感恩的作家,更透露这几年林清玄在大陆四处演讲,慷慨解囊捐钱盖学校,在台湾也常捐书给偏乡儿童,对于下一代教育展现出极大关怀。而观察近年林清玄文字上的情感展现,素芳说,“感受到他对‘人’看得更不执著。” 林清玄关于佛教文学的创作,最著名的为《紫色菩提》,畅销50万本,被誉为3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奠定了他在宗教文学的地位;其内容将佛学、佛经故事加入生活和个人经验及心灵问题,可说是佛学生活化、文学化的先驱。记录台湾文学史及作家动态的《文讯》杂志社社长封德屏说,林清玄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为报导文学,后期则为散文创作,两者都有很好的成就。林清玄在20多岁时致力于报导文学,对于台湾土地、人物关怀都有细腻的刻画和社会观察,也开启了70年代报导文学特异的色彩,像是《传灯》中的艺术家人物访问。林清玄报导文学的基础也奠定了他后期散文的独特笔触,让他的才华大放异彩。 封德屏认为林清玄散文创作最独特之处是从文学走入佛学,读者在他的菩提系列书籍中得到心灵的启发。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多样化,佛学系列更与一般散文作家有明显区隔。林清玄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除了演讲外,更大量出版简体字书籍,是台湾繁体书籍被出版为简体字版最多的畅销作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