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朱自清先生

2019-05-28 10:44:33  阅读 121 次 评论 0 条

  今年4月,我重访朱自清先生的故居,离上次的拜访隔了21年。安乐巷27号还是那么安静。

  朱先生的父亲因仕途不顺,由高邮知州被贬为邵伯九品典吏,全家随迁邵伯,住万寿宫。万寿宫飞檐翘角,高墙大院,寂静幽深。每到夏夜,静坐院中纳凉,聆听古运河的波浪轻拍堤岸的涛声,记录紫藤架下油蛉的低吟浅唱。

  这幽寂的环境、静谧的氛围使朱先生从小养成了喜幽静、爱独处的习性。他的胞弟朱国华先生回忆说,平日他多留在室内,成半天地读书习字,也不需大人照料。我们可以从他的毛笔字里看出很厚重的淡定从容。

  在邵伯几年,朱先生由母亲辅导读书练字,父亲在公务劳顿之余也常教他,讲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知识,也常带他沿运河边漫步,领略两岸秀丽的风光。多年父子成兄弟。《背影》中那浓得化不开的父子情让人潸然泪下,想必也正是这寂静的生活中酿造出来的珍贵情怀。

  先生曾在白马湖的春晖中学做过语文教师。那所中学拥有全中国最豪华的教师阵容,空前,而且绝后,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每一个名字都称得上名震华夏。从教师学养之深、名声之大来说,现在的大学也未必比得上当年的这所中学。名师硕彦的学识人品,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人文宝藏。

  春晖中学湖光、山色兼有。那里山峦苍润、森林蓊郁,秀色夺人。白马湖水碧澄如镜,照云洗天,排空送翠。村舍农田相间,路边片片野花,田间半谢菜花,塘中群鱼游耍。四周很静谧,除了轻轻的脚步声。依他的那些不凡同事看来,曲折的尘路,蒙眬的青山,微漾的湖面,温湿的田野,炊烟的村庄,迤逦的荷塘,院里的古榕,风中的枝叶,房间的石板,踱步的先生,月下的萤虫,远去的吠声,宛如一幅幅宁远的水墨画。

  这真是一片让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难怪先生说:“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

  他1927年7月在北京清华园写成的《荷塘月色》,也孕育于白马湖。早年在春晖中学,从宿舍至教室要路经一里长满荷花的水塘。倘若月夜下班经过荷塘,他便探求“独得的秘密”,凝神地领略皎洁幽静的月色和亭亭玉立的荷花。后来在清华园,工字厅后的荷花池又是他徘徊之所。

  田田的荷叶、牛乳般的月光、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让《荷塘月色》成为当代散文中的经典。

  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所选朱自清文章皆为他的早期作品,其实,先生在散文界拥有的崇高地位更与他后来的作品有关,他后来的作品比前期更好,可惜他所谓的“代表作”都是前期写的。叶兆言就曾说过,朱自清前期散文首先难免造作,譬如《匆匆》,譬如《荷塘月色》,都有堆砌词藻追求华丽的毛病。这些新文艺腔是后来朱自清千方百计要克服的。

  我的老师袁益民先生写过一篇《穿布鞋的故居》,文中提到郭良夫先生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

  每逢开会,先生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穿布鞋的朱先生来去无声,他的心,是平静的。

  那天,在故居的小院中,我看见了先生儒雅的苍白面容,安详平静,而眼镜的背后,目光深沉坚毅。先生的对面,是一株枝叶葳蕤的枇杷树。那天的中午没有其他人,世界是如此安静。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42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