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以《荷塘月色》为例

2019-05-28 15:35:39  阅读 118 次 评论 0 条

  原标题:核心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以《荷塘月色》为例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教育价值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当今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加强语文应用能力、思维方式、审美与探究等核心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不断丰富和拓展阅读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养成公民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沃土,助力学生成人成才。

  语文学科的教学文化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文化养成的共同实践体现,无论是传统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观”教学,还是当今高考改革语文考核更加关注阅读与文化这一热点问题,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构建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语文学习任务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

  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文化已被“以学为主”“师生共生”等新形态的教学文化所替代。学生在尊重、平等、公平、共生的学习共同体中,才有可能滋生“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形成的“第三种教学关系——去中心化”,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师应用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就是用自己思想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从而使师生双方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感受到教与学的无穷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并不断地成长,使教学活动走向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境界,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项目式学习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项目式学习是指师生为共同完成项目而进行的互动式教学活动,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实践,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等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学习,既要渗透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教学,更要注重语篇识解能力与语篇评价、鉴赏能力,以及知识的累积并能融会贯通地熟练运用的能力,从而实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在预习环节可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研究或实践项目,充分选择、利用多种语文学习资源,借助实践体验、内化吸收和探索创新等活动,获得相对完整而具体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基本的学习结构为“基于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研究反思,形成个性化创新成果——成果展示与研讨——成果的改进与深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多层次地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所处的人文环境、生活经历、创作情况;搜集并了解不同时期读者名家对文章的评论,启迪调整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评价,力求对文章作出独立的分析和评判,对文章主旨有较为深刻的个性化创新见解。

  在《荷塘月色》的预习环节,学生要认真完成“朱自清散文创作特色分析”的项目学习任务:(一)查阅资料,掌握朱自清散文的年代分期;(二)检索文献,收集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三)学习理论,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四)研读选文,商定不同文本的阅读价值。(五)辨析评论,总结文本及作者的文学创作特色。(六)撰写总结,形成个性化创新评价,并小组研讨、展示、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据项目教学的要求和目的逐层推进检索、收集、整合、分析、概括、个性化评价;为作出合理的选择不断拓展阅读广度,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策略解决问题。在研读的过程中,学生更为细致深入地感受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魅力;阅读他人评论的同时,学习评价文学作品的不同视角和思路,不但积累了有效阅读的方法,也为个性化表述和写作奠定了基础。

  培养思维能力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捷径。经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初三一年突击式的应试冲刺,学生多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学语文就是死记硬背,死背书是拿下语文高分的唯一办法……”识记往往是新高一学生擅长和习惯的语文学习方法,而思维方式也多是孤立的直线式。严重匮乏写作多角度论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需要关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品质的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随着对《荷塘月色》文本理解和分析的深入,学生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原始体验可能会发生变化,探寻如何站在读者的立场选择并呈现文章,使学生的“读者意识”得到创造性的强化,通过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达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授课过程中,从运用聚合性思维分析字、词、句子的精确运用,到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概括写作手法和技巧,再到运用概括性思维归纳总结出文学艺术审美的路径;即从“语言美→景物美→精神美→文学艺术美”,而文学艺术美的宗旨是真(语言、情感)、善(思想、品德、理想)、美(真与善、文学艺术独有的魅力)的文学艺术审美方法和创作方法。

  落实和发展了高中生最迫切需要掌握的“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表述方法和思维方法,更丰富和提升了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又如:教师通过引导探究分析文本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传统教材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多着重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愁”,文本立意趋向消极悲观;通过对文本和朱自清创作的研究分析,可提炼出正向、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如:处困境坚持洁身自好,对理想、美好生活以及“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等,这些正知、正念对处于价值观、生活观和学习观形成关键期的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很有益的。

  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中,首先就是通过自读、泛读、精读来鉴赏完成对文本的“语言美→景色美→精神美→文学艺术美”的文学艺术审美过程;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和体验来完成高质量的交流和探索,在自主性表述和写作过程中实现创造个性化的文学创作美。《荷塘月色》文本内容最突出的,也是全文最重点的内容在于审美鉴赏体验文本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三个自然段的鉴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借助文学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善、美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荷塘与月色”进行的审美鉴赏重在理解和分析,而形象美的审美创造则偏重建构,学生课后的写作练习就是针对性训练。

  如:首先,扎根文本,掌握文本的语言写作技巧,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学生能否立足文本,抓住文本的主要字、词、句等信息点是关键;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运用字、词、句的妙处,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创作主旨。修辞等写作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可以使学生领悟创作的精妙之处,如:比喻、拟人、通感、叠字(词)等。写作技巧不但有分析鉴赏的价值,使学生品悟文学艺术的美感,更有运用到学生实际写作中的实践价值,如:写意工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其次,从新的文学艺术之美的鉴赏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并能够运用文本阅读思路和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个性化表述过程:“语言美→景物美→精神美→文学艺术美”。授课过程采用“以阅读带写作”的教学方法,由文本内容归纳概括出语言美、景色美、精神美各有其法,把学生概括提炼出的“语言美→景物美→精神美→文学艺术美”的文学艺术审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解决学生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文学审美鉴赏的过程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精神气质与审美旨趣的领悟、表述和再创造,从而实现《荷塘月色》的单元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写景状物之美的感受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进而引发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和表达。

  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是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功能。语文教育不但要传承文化、坚守文化,还要在发展中理解和创新文化。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中,要以作者本身的文化素养为出发点,以文化积累为基础,关注其与现代文化的关联,站在更广阔的角度把握文本鲜明的文化个性,从而将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融为一体,汲取其精华并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自我文化成长的重要资源。每一篇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展示文化的舞台。除了引导学生积极积累文化知识、文学常识,作者本身往往就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发源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把握作品文化内涵,领略作者创作的文化艺术魅力,这就是对文化的品悟和吸收过程。作者的创作语言也体现着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

  还有,最值得挖掘的是作品的思想内涵,思想内涵的文化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如:《荷塘月色》文本学习的课外拓展阅读,有日本的村上春树的散文的创作文化理解、黎巴嫩的纪伯伦的散文的思想内涵、印度的泰戈尔的散文的深刻情感等,各种古今中外的散文作品进行对比鉴赏阅读。这不仅是知识的拓宽,也是文化的拓展体验积累。学生学后的拓展写作训练,就是建立在完成文学作品的文化积累之后的个性化再创造,同时也完成了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中,通过采用文本研习(预习、泛读、精读等)、问题探究(项目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和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等过程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明确的核心素养培养价值目标的语文教学,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学的活动”的平台,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高质量地完成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成果要求上凸显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重要地位,能够综合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还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找到扎实、合理的落脚点。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可以使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在执行课程层面得到真正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优先关注课题《大数据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CEHA17067)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43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