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简称鲁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在北京举行,我市残疾人作家李红都、韩报春实现了到鲁院学习的梦想。李红都,就职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11岁那年不幸耳聋。韩报春,偃师市大口镇韩村人,因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身体残疾。两人喜爱写作,通过坚持写作引起省作协和省残联的重视,经过推荐进入鲁院学习。
27日,记者对李红都、韩报春进行了采访,听两人讲述自己身残志坚的奋斗经历。
“收到省作协和省残联的推荐通知,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好像在做梦。”27日,提起得知要去鲁院学习时的感受,49岁的韩报春仍难掩兴奋。
鲁迅文学院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的以联系作家、服务作家、团结作家、培养作家为宗旨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作家大多在鲁院学习过。
和韩报春一样,46岁的李红都收到去鲁院学习的微信通知,捧着手机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敢确定不是在梦中。
鲁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为期3周,来自28个省(区、市)的37位残疾人作家参加了本次培训。此次研修班是中国残联和中国作协、鲁院共同协商后决定举办的,也是鲁院历史上的一项创举。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中国作协副主席、鲁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鲁敏出席开学典礼,向学员们表示欢迎和祝贺,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鲁院是许多作家神往的文学圣殿,能到鲁院进修学习,是非常难得和光荣的机会。”李红都说,她是一个听障残疾人作家,原本对这样的机会是不抱希望的。
11岁那年,命运跟李红都开了个玩笑,她因发烧注射庆大霉素后造成中毒性神经性耳聋。之后,她一直和正常孩子一样,靠看口型和自学读完初中和高中。当时高校不招收有听力残疾的学生,她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之后,她去了一家工厂在车间当检查员。
“我那时过得非常苦,通过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希望破灭了。”李红都说,她见到一些聋哑人之后,被其身上的阳光乐观感动了,决定要自食其力地去生活。
韩报春12岁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双膝关节肿胀,疼痛难行,人生自此步入了黑暗和痛苦之中。父亲带着他求医,不料他的病情越治越严重,由拄拐扶墙行走,发展到靠父亲背着外出。初中未毕业,他就被迫辍学,最后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他因病导致走不成路。
身有残疾的李红都和韩报春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和他不约而同选择了与命运抗争。
高三那年,李红都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获得高中组二等奖,语文老师鼓励她坚持写作。
2006年,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面向女职工开展征文,李红都写了一篇文章,获了奖。公司负责宣传工作的领导了解到李红都的身体情况,鼓励她坚持写作。
2007年,李红都的文章《幸福是花开的声音》《聋哑人与音乐和舞蹈》先后在《洛阳晚报》《洛阳日报》上发表,兴奋之余,她把“幸福是花开的声音”用作自己的网名。2008年6月,公司党委将她从车间调到党群工作部,成了一名企业报编辑。
十几岁的年纪,韩报春被强直性脊柱炎困在家中,借读书打发时间。1986年冬天,他写了一篇散文《父亲》,发表在偃师当地的小报上。之后,他又写了几十篇小小说和散文,陆续发表。22岁那年,韩报春到韩村小学当代课教师,教小学语文,授课之余仍不忘读书写作。由于代课教师转正的机会与他无缘,他只得无奈地辞教返家。
韩报春说,那些年,当他独处时,常常会热泪盈眶,悲叹命运的无情捉弄……后来,他给自己取了网名“历尽沧桑”。
4月8日至4月26日,李红都和韩报春通过多年的坚守,进入鲁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学习,可谓“历尽沧桑”,听见“幸福是花开的声音”。
“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李红都说,鲁院之行,让她知道文学是值得爱一辈子的美好事业。
“我在鲁院听了几位老师讲报告文学、纪实散文写作的课后,对以后的创作目标更加清晰,我会继续写真人真事,关注来自真实生活中的励志人物、真善美的故事。”李红都说,她还将多写包含洛阳元素的作品,宣传洛阳人的真善美。
眼下,韩报春没有稳定的工作,靠四处打工维持生活,但他没有放弃对写作的追求。
“在鲁院的课堂上,我把自己变成一块海绵,恨不得把每一位老师讲授的文学滋养都吸收得点滴不漏。”韩报春说,通过学习,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了文学水平和素养。
韩报春说,文学创作是一项个体的艰苦劳动,在鲁院的学习是新起点,他将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回报大家的关注和帮助。(洛阳日报记者 余子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