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墨笔触吟咏生之崇高——著名画家张江舟作品欣赏

2019-06-01 05:13:02  阅读 132 次 评论 0 条

  张江舟,1961年生于福建漳州,祖籍安徽定远。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研究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创作实践的同时,张江舟专注于理论研究。其论著《思与境偕》以宽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严谨的思辨勾画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现状与未来思考。

  目前,张江舟已出版个人画集二十余种,理论专著两部,大量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丰硕的创作研究成果和积极的学术作为,已使张江舟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

  数十件作品参加“首届中国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2005上海青年美术大展邀请展”、“正当代•盛世中国”等十余个全国性展览,并入编同名画集;

  《国画研究》、《名画典藏》、《画坛》、《中国画苑》、《艺术中国》、《中国艺术家》、《艺术经典》、《中国画收藏导报》等报刊均有专题报导介绍其艺术成就,被评为“2005年全国最具增值潜力的30位画家”;

  赴台湾考察写生,并参加“两岸情深画展”,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个人专题片;

  4幅作品参加“东方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邀请展“赴挪威奥斯陆美术学院展出;

  有三十余幅作品参加“2006国画家提名展”、“炎黄艺术馆学术委员作品展”等10余项全国性展;

  大量作品入编《东方墨》、《东方之韵》、《美的星座》、《当代30位中国画家投资评析》、《当代中国画100家》、《中国画小品集》、《北京画坛》等画集;

  《美术观察》、《书画收藏》、《中国画收藏导报》、《艺术跟踪》、《国画家》、《北京晚报》、《新闻晚报》、《中国商报》、《中国经营报》等报刊均有专题报导介绍其艺术成就;

  作品《景洪记事》、《街市》参加“回归•交融——祖国内地和香港两地美术家交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清风》、《边地》、《玛曲秋风》参加“东方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邀请展”赴挪威奥斯陆美术学院展出,同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秋天不单有落叶》等8幅作品参加“水墨品质——2007年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作品《世家系列》和付京生的文章《重视生活体验令榛莽变通途——画家张江舟的艺术道路及其艺术成就(四)》刊载于《中国画苑》杂志第一期;

  作品《清露》等6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永恒专题的表率——画家张江舟的艺术道路及其艺术成就(五)》刊发于《中国画苑》杂志第二期;

  《艺术跟踪》丛书第6至15辑持续跟踪报道张江舟艺术行踪“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师生作品展”在郑州美术馆升达分馆举行,同时召开作品研讨会,《国画家》、《美术报》专题报道;

  策划组织“新时期中国画之路1978——2008作品回顾展”及学术论坛,该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是改革开放30年重要纪念活动之一;

  作品《清晖》、《清露》、《宁夏印象》,参加“写意中国•水墨时代——首届中国当代代表画家水墨成就提名展”在日本名古屋展出,入编同名画集,并担任中国画家代表团团长赴日参加开幕式;

  作品《边地阳光》等4幅作品入编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精品集》;

  组织赈灾笔会,为汶川灾区筹建救灾资金并多次参加民政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赈灾笔会,向民政部捐赠大型作品《中国士兵》用于赈灾专项拍卖;

  作品《澜沧江》、《晨光》受邀参加“水墨心境——中国当代水墨展”在中国美术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分别展出;

  带领工作室学生赴胜利油田写生,并出版《中国主流画家影像现在时——张江舟胜利油田写生全纪录》(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美的嬗变——赏析当代中国画坛50家》入编张修竹的文章。

  完成《热血一二•九》创作,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作品入编同名画集;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以8个版的篇幅,以《中国水墨名家——张江舟》为题出版特刊;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以《穿透灰色的灵魂碰撞》为题,刊发《热血一二•九》和专题评论文章;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工作室访谈录》入编张江舟访谈,同时刊发《热血一二•九》、《殇•戊子记忆》等作品十余幅;

  《中国画观察》杂志刊载张江舟作品专题,并配发樊波的文章《笔墨酣畅•一起清和》;

  作品《吟月图》、《殇•戊子记忆》应邀参加“2009当代最具实力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随中国画家写生团赴湖南湘潭、凤凰写生,作品《殇•戊子记忆》系列作品4幅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美术60年——60位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集》;

  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播出电视专题片《心存高远志•豪情写诗篇——中国国家画院“名家风采录”之张江舟篇》;

  作品《殇•戊子记忆》等12幅作品入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盛世收藏•国画卷》;

  《艺术镜报》刊发国画作品《热血一二•九》等三幅作品,并配发曹玉林的文章《形而下之艺与形而上之思——张江舟人物画散论》;

  《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第12期刊载国画作品《热血一二•九》和《殇•戊子记忆》系列共6幅,同时配发曹玉林的评论文章《形而下之艺与形而上之思——张江舟人物画散论》;

  《国画家》杂志、《中国艺术报》刊载“墨海横笛——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工作室师生作品(兰州)展”作品选;

  《中国艺术报》1月8日刊载《热血一二•九》并配发徐涛的文章《“一二•九”创作六法与我——张江舟谈热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

  作品《殇•戊子记忆之六》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书法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国画作品《殇•戊子记忆》系列共4幅作品应邀参加“自由的尺度——中国当代水墨关怀名家邀请展(第二回)”并入编同名画集;

  《解放军美术书法》第一期刊发《热血一二•九》、《高地》、《殇•戊子记忆》等作品8幅,同时配发《军人:我永远的身份——张江舟访谈录》;

  《金钥匙理财》刊发《热血一二•九》等作品8幅,同时配发曹玉林的评论文章《绘画之上,风骨常秀》;

  带领工作室学生赴山东烟台大钦岛写生,“墨海横笛——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工作室师生作品(昆明)展”在云南美术馆举行,之后带领学生赴西双版纳写生;

  作品《天地词》、《月光赋》参加国家画院30年院庆“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天地词》、《月光赋》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书法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期刊封面人物,栏目刊发《热血一二•九》、《殇•戊子记忆》等作品4幅,同时配发宓可红采写的专访文章《张江舟•隐喻世界里的大词》;

  作品《高地》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并入编同名画集;

  作品《殇•戊子记忆》三幅作品入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水墨语境——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名家作品集》;

  《国画风景线》(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入吴杨的文章《一窗阳光——张江舟片段》并配发作品4幅;

  作品《殇•戊子记忆》3幅,《人物写生》4幅应邀参加“盛世水墨•相约金陵——中国画邀请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播出专题片《版纳之约——张江舟西双版纳写生创作亲记》,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播出《墨海横笛——中国国家画院张江舟工作室师生作品(昆明)展》,中国教育电视台摄制播出电视片《薛永年解析张江舟人物画作品》,数字电视“天下收藏”频道录制播出三集电视片《张江舟谈艺录》;

  作品《天地词》、《月光赋》应邀参加“都市•田园——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边地晨起风亦清》等4幅作品受邀参加“中国风格 ——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邀请展”随中国画家代表团赴美国纽约、华盛顿访问,并与美国相关艺术机构交流,同时参访中国驻纽约领事馆,赴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官邸做客;

  作品《彼岸风》、《流萤谷》、《清月》参加“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参加“书画频道”赴鄂尔多斯活动,参加“走进鄂尔多斯——当代中国画展”开幕式;

  作品《彼岸风》、《流萤谷》、《清月》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版画邀请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天地词》、《月光赋》、《殇•戊子记忆》、《热血一二•九》应邀参加“纸上方式——567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家作品展”并入编同名画集;

  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播出电视片《探索创新突破——水墨中国•张江舟中国画特色》;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刊载《晚钟》、《风语》、《花逝》、《彼岸风》等国画作品等7幅,同时刊载论文《回复绘画本体的当代水墨画》;

  “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全国巡展,4月至12月在中国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巡回展出。

  张江舟的水墨人物画诠释了以“动”得“远”,以“远”归“近”的水墨新境,其“远”相对于满足“描摹对象”的形体真实而言,其“近”意指从描绘对象的“心理真实”引向更为抽象意义的“大写的人”的生命形式,他的升华在本质意义上就在于此。在20世纪以“徐蒋体系”为基本范式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格体中,“水墨加素描”的新传统将人物画的重点置于对客观对象与真实场景的“再现”上,其优势在于在特定时代需求下“拉近”中国画与现实的距离,以此弥补了传统中国画所缺失的“写实”水准。

  张江舟创造了一种人物群像的新图式,将“形”从对象和实景的“第一自然”的限定中解放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从“意”的层面实现艺术家主体性情的表达。在笔墨语言上,他突出研究中国画“线的书写性”和“皴擦晕染”作为语言的意义,打破人物形象所受的“边界束缚”,将人物的“影像”置放到比传统中国画“写意空间”更大的画格中,让“线”在形体交代、气氛营造和动态渲染中与墨色融于一体,使笔的运行浸染更多的无意识,由一种流动性的状态自然“沁入”绘画主题并引向深化,将内在的“情思”与人物在画面中的“终极性”存在畅尽地交融,使人物存在方式之“态”超越“实景”的局限而得以向心灵之“动”回归。

  张江舟的艺术是深思的艺术,也是激昂的艺术。在水墨语言上,他敢于与当代视觉图像的文化结构直面碰撞,以兼容并包、综合取用的方式尽情地展现笔墨的价值,借助笔墨的丰富性释放自己的感性。在他的作品中,传统造型的方法已不能束缚他充沛的表现意念,他在大幅与巨构之中调动了视觉造型的可能性,作品富有较为强烈的节奏、旋律和韵律,甚至以抽象的内在结构为支撑,烘托出作品跌宕起伏、大开大合的宏阔意境。在这方面,他将水墨艺术的本体能量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大写的人和具体的形象浑然一体时,当对生命的关切与对生命的关爱紧密相连时,当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公共文化空间时,张江舟的展览不仅会叩动每个人的心弦,而且会激发我们对中国水墨画家的当代意识抱以由衷的敬佩,因为只有精神性的力量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张江舟老师把画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在当代社会,随着生存压力逐渐增大,艺术家在作品中灌注的思考日益萎缩,但他却越来越认识到当代中国画探索的重要性。这一思考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焦虑和困惑,因此,我们总是会在他的画与文字中读出迷惘,清楚地感受到人在当代社会中遭遇的困境。然而,他却执著于此,因为他努力寻找的不仅仅是最适合的绘画题材和水墨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寻回在现代进程中不断失落的精神世界。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只有它永恒,这就是——艺术。艺术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走进艺术的世界,你将从无知走向丰富,从浅薄走向深刻,从浮躁走向平和。

  如果你也和小编一样热爱着艺术,那么在博德文化艺术网里面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艺术上的趣事,探讨艺术带给我们的精神粮食。艺术收藏爱好者们有艺术上的疑问可以随时随刻咨询留言给我们,期待您的到访。敬请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49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