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就是在你还小的时候,天天习以为常的小米粥、红烧肉,是从未离开过的视线,是有点烦人的唠叨和叮咛。
母爱,就是在你长大的时候,难得相聚时张罗的一桌好菜,是见到你时眼中的星星和眼尾笑出的波纹,是关切又克制着怕打扰你工作的问候。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妈妈眼里流”
中国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着许多对母爱的书写和歌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凝练的字句,勾勒出千百年来各各不同而又何其相似的母亲形象,到今天依然叩击着我们的内心。
解读:以和风吹拂棘木的画面起兴,讲述母亲的辛劳和善良。之后表达自责:我们七个儿子,却无法分担母亲的劳苦,不能抚慰母亲的寂寞。《毛诗正义》评价这首诗的作者是“美孝子也”。
解读:开头两联生动勾勒出慈母为临行前的游子缝制衣服的画面,真挚感人。最后一联以比喻来抒发诗人的感慨:对于母亲春晖般深厚温暖的恩情,小草似的儿女又如何能报答于万一?
解读:开头以《墨萱图》画作中的萱草起兴,在中国古代,萱草跟今天的“康乃馨”一样,是象征母爱的花。紧接着描述一位慈母倚门远望,担心游子行路太过辛苦。孩子的音讯、对双亲的奉养也都日渐疏远,让人心头落寞,不忍听慧鸟幸福热闹的欢叫声。
解读:与《游子吟》母亲送儿远行相反,这首诗描绘的是游子返家的情景。密密缝好的衣物、时时捎去的家信、对孩子“清瘦”了的怜爱,让一位慈母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一联转而写诗人自己:迟疑徘徊着,有愧于自己未能尽到儿子的责任,为了不使母亲更加担心,不敢诉说一路上的风尘劳顿。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