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大代表转行当导演 拍出来的电影享誉海内外

2018-01-13 04:09:41  阅读 116 次 评论 0 条

  原名张敏。籍贯湖南衡阳,到深圳创业,曾是首位以暂住人员身份当选的深圳市人大代表(2000-2004年在任),后转行电影业。在张唯的导演生涯中,迄今为止他已经指导了五部电影长片。1月9日,他的第五部电影《天籁梦想》将在全国院线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最佳影片奖,曾入围德国施林格国际儿童少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18个国际电影节。

  在深圳,很少能看到像张唯这样个性鲜明的本土电影导演,这里的个性并不限于指他个人,还包括他已完成的5部长篇剧情电影。他的电影紧贴现实,呈现边缘人群生存状态,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 谈到今天在全国上映的电影《天籁梦想》,他并不是把它当作一部儿童片来拍的,而作为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最初触动他的是记忆深处对故乡盲人的印象。

  在深圳白石洲的一家商务酒店内,导演张唯带领着他的剧组在紧张地展开工作。他正在筹拍一部跟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有关的电影。这部电影想通过一家照相馆近40年的变迁,来展现深圳的变化及深圳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他,《天籁梦想》这部走进全国院线公映的电影,基本已成为过去时。然而谈起这部电影,张唯仍然有很多话想说。

  《天籁梦想》讲的是四个藏族盲童追寻梦想的故事。故事很简单,但也很吸引人。四个孩子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小村出发,目的地是深圳。他们冒险前行,不屈从命运,不畏惧艰险。他们行走在路上,用心去看整个世界,经过旷野、索桥、河流、雪山……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历尽坎坷,笑泪交杂,最终在人们的帮助下登上了深圳电视台《天籁梦想》节目的大舞台,接受了援藏医生实施的复明手术重见光明。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摄?张唯表示,其实在小时候,他就对盲人的生活、盲人的世界产生了好奇

  “四十年前,年幼的我以为所有的盲人都是算命的。那时候我时常看到盲人们在早上鱼贯而出:一个走在队伍前面领队,其余的人则是一只手撑着盲杖,另一只手搭在站在他前面的队友的肩膀上。他们在城市中心有特定的工作场所,专门给各色人等算命。到了晚上,他们再列队回到居所。后来我离开家乡到了大城市,再也没有见到算命的盲人了,但是90年代,在深圳的八卦岭,发现了很多盲人们在做按摩师。而且盲人在给人按摩时,很会讲故事,这一点很吸引我。

  2010年,他偶尔看了一个西藏盲童演唱的达人秀电视节目,感觉像天籁,被深深触动。他并不认为盲人是,相反,“我认为他们是特别的一部分人,甚至有很多超乎常人的能力,他们的故事其实非常有意思。”

  被激情与感觉驱使着,张唯产生了要拍一部西藏盲童的电影愿望。他立即找几个编剧聊开了,感觉这后面有很多故事。在这之前张唯没有去过西藏,“如果单纯去西藏旅游,我不会去,但拍一部电影,我很乐意,扎根几个月,了解它的地域、风土人情、人物地理,这是很好的视角。所以很快就决定拍这部电影”张唯说。

  讲起《天籁梦想》的拍摄过程,张唯表示,一开始可谓困难重重。电影从2013年开始筹备,2015才开拍,这期间都在想办法接触与采访西藏的盲童,前后去了6次,带着主创、编剧。一个因高原反应累趴下,换另一个。

  “前期60%做的是无用功。当时住在盲校旁边的一个小宾馆里,想去盲校采访,但老师与孩子都闭口不谈。后来时间久了,他们感觉我们的真诚,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西藏当地政府的支持。”张唯说。

  《天籁梦想》在结构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西藏原生态的风土、一是深圳的现代都市景象,中间还穿插了哈雷摩托车队,象征着现代文明对西藏的介入。而哈雷机车也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为什么会在这样一部追寻梦想的电影中插入哈雷摩托车的情节?因为张唯本人是一名哈雷摩托车迷。

  “这部电影圆了他人的梦想,也圆了我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拍摄盲人电影的梦想,另一个就是在西藏玩哈雷机车的梦想。”张唯说。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不仅饰演盲童的演员是由西藏的拉萨、江孜二地盲校的盲人师生多人本色出演,电影中出现的十几名哈雷骑手也没有一名专业演员,全部是现实生活中的哈雷骑手真人出演。他们居住在距离西藏数千公里大庆和石家庄。本着热心公益、行侠仗义的原则,他们带着心爱的哈雷摩托车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参与了长达数周、艰苦卓绝的电影拍摄,且分文不取。这让《天籁梦想》更像是一首关于勇气和理想的凯歌。

  “经过了数年的考察和准备,我终于完成了电影《天籁梦想》,希望能让大家在陶醉于西藏的美景之余,能体会到藏族盲童们的质朴纯真,以及他们为了实现理想的勇气,并且能欣赏到上天赐予他们的独特禀赋天籁。”张唯说。

  《天籁梦想》后半部分呈现的都是在深圳的故事,但其实盲童们上电视达人秀的真事是在上海。导演为什么要把背景置换到深圳?

  “因为深圳我很熟悉,我闭着眼睛都会有深圳城市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顺手就来。深圳是我思维与文化的根,我把青春都献给了这座城市。在我熟悉的环境中我更好表现,换个陌生的城市,我可能就不好把握。”张唯表示。

  在西藏拍了两年,在深圳却半个月就杀青了。其中还因为剧组中有三分之一是西藏过来的员工,到了深圳醉氧而休息了5天。“盲童们在深圳湾公园看海那两场戏,3天就拍好了,现场写剧本现场拍,这些情景在我头脑里其实早就想好了。”张唯说。

  他的前两部电影《打工老板》和《喜禾》也是在深圳拍的。《打工老板》以一位深圳的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创业中面临的困境;《喜禾》则把关注的目光锁定自闭症儿童的家庭,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自闭症的儿子能够上学,为了改变自己的宿命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为何在题材上喜欢呈现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张唯表示,这跟他所受的教育,跟他的知识结构与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小看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小说,里面都是人文关怀,这对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深圳做过人大代表,也使他养成了关注现实的视角。选择这样的视角并不是说对现实进行批判,而是这样的人群本身有着内在的冲突,更容易出戏。

  张唯说,他是《南方都市报》的一位忠实读者,在北京的几年时间,他都会让自己的员工将南都的周末版、及平常的评论版快递给他,现在北京的办公室还放置着厚厚一堆报纸。他表示自己很多的知识与信息都来自这份报纸。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5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