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一种修为 看纳兰性德的伤感和深情

2018-01-13 08:42:45  阅读 113 次 评论 0 条

  今年7月,上海诗词学会和解放诗社松江创作基地挂牌,同时举行了一个诗词研讨会,议题是“古典诗词的繁荣时期是否已经到来”。这个议题笼统了一些,不过可以容纳许多的意见和思考。产生这个议题的起因是一位20多岁的解放日报记者、解放诗社会员的一篇专栏文章。这篇文章提供了这样的信息: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很喜欢纳兰性德的词和仓央嘉措的诗。这确实是个很可以予以思考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让我们对诗词的古往今来有个新鲜的认识。

  纳兰性德这个旧王孙伤感和深情的词,和仓央嘉措这个红尘边缘的僧人智慧和虔诚的诗,怎么就这样情投意合,竟然是这么无碍地进入今人的内心?纳兰性德写的是格律精当音韵高超的词,仓央嘉措写的是行文自由的白话诗,看起来很不一样,怎么在今天的年轻人的心目里成了一回事?两个问号过后,答案其实就可以想到了。那就是诗词无论今古,内核其实是一样的。对于古典诗词在今天的命运的议论,许多年来都未得要领。那就是古典诗词至今仍被挂念、热爱和时时萦绕和感动我们的理由,首先不是它的形式,它的格律和音韵,而是它的内涵,它所深深蕴含的人的最本真的生命景象和生活态度。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内核,这个内核千百年来替代了中国人的哲学思考。而哲学思考的起点就是,人怎么平静和温馨地经历生活和走过生命。纳兰性德的伤感和深情,仓央嘉措的智慧和虔诚,不都是面对今天的纷纭喧嚣、近乎铁石心肠的景况,最具人间力量的内心修养和守望吗?

  至此,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的继承问题应该也可以有个回答了。纳兰性德是站在古典诗词巅峰歌唱的词人,他的诗词的艺术价值无可挑剔。仓央嘉措的白话诗,看起来显然不合古典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然而,仓央嘉措恰恰是古典诗词的真正继承者。他不但是古典诗词内涵的继承者,而且是古典诗词格律和音韵本真意义上的真正继承者。说他对古典诗词内涵的继承,应该无须再费笔墨。白话诗里,极少有他那样的诗,和古典诗词一样醇厚像酒,清香如茶。说他对古典诗词格律和音韵的继承,只要静下心来,用心吟诵,就可以感觉到了。

  行文到这里,自然而然地还是要说一声:其实今天的有关古典诗词的创作,第一要义还是写出来的是不是诗,而不是是不是符合格律和音韵。由此不妨直言,所谓古典诗词的繁荣问题,至多只是个引发议论和思考的话题而已。唐宋也好,明清也好,好像谁都不会觉得所谓诗词繁不繁荣是个问题。今天呢?写诗的人,还有诗作的多少,真的重要吗?诗词在更多时候只是个人修为的问题。诗写得很多的人,可能并不是诗人,因为他的诗除了格律和音韵,没有诗意。不写诗的人,有天被一首诗感动了,他其实就是个诗人。因为没有诗心的人不会感动于诗。

  原本是写卷首语,不想写成这样了。本文也作为一个话题吧,愿学会的同仁读后指正。(陈鹏举 本文为《上海诗词》丛书第二卷卷首语)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6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