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归纳起来会发现,喜欢阅读这类文章的人群往往集中在青少年或工作、生活或者情感失意的人群中。仔细观察这些人,往往有相似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和失意的人无外乎情感、婚姻、事业、社会关系、学业等问题,不得自己所愿,处在一种迷茫、伤感、脆弱、需要帮助和希望的状态下,当人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关怀和爱,渴望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在这样的情绪引导下,我们有些时候会产生焦虑情绪,美国心理学家Horney·K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认为,焦虑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让个人感到紧张和不愉快。所以,往往喜欢阅读这类文章的人群更容易不快乐和紧张,对于现在力不从心、对于未来无法把握。
所谓“巴纳姆效应”,表现为人总会倾向于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这一描述十分空洞,他都仍会相信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许多星座、算卦都是来源于这一神奇的效应。从心理学上来看,产生这种自我认知的原因主要与我们每个人的“主观验证”有关。在我们头脑中,自我占据很大部分,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需要自己相信,自己想要做,并且为自己相信搜集各种支持证据。因此,即使出现一个并不相干的事,如果我们潜意识想要相信,它就会符合我们的设想。
回过头来看一下鸡汤文。从本质来看,鸡汤文属于励志心理学的一种。首先它会博得我们的同情心,取得共鸣。在结构上先抑后扬,主角往往情场、事业、家庭不幸。上文分析到的心理特点正好与主角很像,再加上巴纳姆效应的协同作用,我们就会情感带入,继续读下去。而后,虽然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上出现了诸多的失败、失意、悲伤、痛苦,却在不经意间(或者一个什么契机下),柳暗花明,生活出现转机,人生变得美好。这足以给我们一个美好的心理暗示,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明天也会像主角一样。
虽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拖延症根本不是病,也不是症,至少在精神疾病手册中没有它的存在。但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有些拖延情节。
从读者的心理特点来看,因为多数阅读者都处在需要引导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往往都是纠结的且高压力的。在这一状态下,更容易不愿面对现有的情况。当压力大过一个界限时便不再有激励效果,反而会产生更多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就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放松神经。然后这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压力让我们想要放松一下,放松了一段时间发现完成任务的时间更紧张了,压力变得更大,我们更需要再放松。
现在有许多不同的放松方式,上班族、学生族在休息时间,刷刷朋友圈既不占用大量时间,又能放松神经。我们就在拖延情绪的感染下,选择继续拖延,花费时间在“放松一下”上。在鸡汤文中,主角虽然在文章开始各方面不顺利,但到结局时往往有个好结果。这也给了阅读者一定的希望,也使读者觉得拖下去也是没关系的,这就使读者更愿意阅读这类文章。
在面对事业、家庭、学业的不得意时,我们往往会产生出对未来的担忧。而当我们想到未来会有坏事发生时,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无法缓解,因为担心的总是未来要发生但现在还未发生的事,所以渴望的安全感无法获得。这一矛盾就会引发我们不断逃避、不愿面对困难。
鸡汤文中的主角由于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或者耐心等待,就会有个美好的结果,使得读者阅读完鸡汤文,就会产生情绪上的缓解作用。同时,在文章最后的结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似明朗的方向,让我们焦虑于未来的安全感得到了满足。
心灵鸡汤语言温和、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如果阅读的时候能够正确吸收能量,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对于缓解情绪上的失落、纠结,还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但是如果仅仅依赖于心灵鸡汤,试图通过阅读几篇文字就可以“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还真是有些困难呢!如果真想家庭幸福、事业成功,从根本解决问题,努力提升自己,可能才是走上人生巅峰的唯一道路。
每一句都是特别读起来特别温暖,特别欣慰,但是却不切实际的,心灵鸡汤,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安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