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骨节气的故事及名人名言大全

2019-07-18 10:06:47  阅读 133 次 评论 0 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采纳数:7205获赞数:9575798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帮助身边所有人,是我最大追求!向TA提问展开全部“风骨”一词大约出现在汉末,最初其用来品评人物,通常指人顽强的品格和刚正的气质。魏晋时期,“风骨”开始用于文论和画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都提到了“风骨”。在他们看来,所谓“风骨”,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

  虽然“风骨”一词从品评人物转为了品评文章和绘画,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始终是评价人物的一个标准之一。有风骨者,不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如此有“风骨”的大丈夫在走过悠悠岁月的中国历史中并不罕见。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崔杼挟私愤杀死了自己的国君,他要求太史公将其写成国君暴病身亡。然而,太史公如实记载了事情的经过,崔杼恼怒之下将其杀死。太史公的两个弟弟丝毫不畏惧,依旧秉笔直书,也被崔杼杀死。等到太史公的第三个弟弟执笔时,还是不顾崔杼的以死相威胁,继续照实记载。他告诉崔杼:“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无话可说的崔杼只得放了他。当太史公的弟弟走出来时,正好遇到南史公执简而来。原来,南史公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照实写这事的。太史公一家的风骨,如何不能被传为千古绝唱!

  西汉名士朱云的风骨亦广为流传。汉成帝时,朱云官拜槐里令。当时的丞相安昌侯张禹晋不仅身为帝师,而且权倾朝野。一天,朱云在面见成帝师请求诛杀张禹晋,因为他“上不能正主,下无以利民,站着高位不做事,光拿俸禄不谋其政”。成帝非常生气,命人将朱云拿下问斩。朱云却死死抓住御殿栏槛不放,致使栏槛折断。他同时高喊:“臣死不足惜,但未知朝廷该怎么办!陛下将蒙受杀直谏大臣的恶名。”在场的将军辛庆忌为其求情,愿以死相保,成帝遂免了朱云死罪。被折断的栏槛原样修复,不让换新的,以表彰忠臣冒死直谏的精神。“朱云折槛”的故事遂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创作题材。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的洛阳县令董宣也是不畏权势,颇具风骨之人。当时,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遂拦住湖阳公主的车,命令奴仆下车而杀之。公主将之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但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于是令人强按他的头,却还是不能使其俯首。深为其精神打动的刘秀遂赐他为“强项令”,并赐钱三十万。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

  东晋文人陶渊明同样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留名青史。早年,他曾在彭泽当县令。一日,上级官员派下属来视察,其人狐假虎威,要陶渊明去拜见他。陶渊明虽然瞧不起这样的人,但也只得前往。在出门前,他的手下告诉他应穿戴整齐,态度谦恭,否则会被其在上司面前说坏话。陶渊明闻听,说道:“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小人折腰。”遂辞去官职,退隐山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影响了后世许多有风骨的人。

  唐代颇具风骨的名臣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哭,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还有唐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以笏击朱泚”的段秀实,明代痛骂魏忠贤的周顺昌,清代怒烧高官和绅车驾的御史谢香泉、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谭嗣同等人的风骨,亦在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69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