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的作业有很多弊病:作业量大、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并且存在大量重复训练与机械抄写现象。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在于,一些学校与教师试图通过强制性作业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成绩,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暑假能为学生提供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的宝贵时机,作业如果不改革,就将失去其价值与意义,学生的学习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单调乏味。来一场暑假作业的“革命”,会带来学生崭新的精神面貌。
在我看来,好的假期作业设计应该是多功能的:能促进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能超越熟能生巧、巩固知识技能的训练,等等。暑假离校前,教师不妨这样鼓励学生:
孩子们,假期即将来临,老师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见到同学们,不能与大家一起学习,心里满是牵挂。在此,老师想送给大家三句话。
当你赖床不想起来时,请想一想第一句话——“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心中的梦想。”
当你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其他事情时,请思考第二句话——“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当你学习遇到困难或是情绪低落时,请你想一想第三句话——“班级的每一人都是你的同行者!老师依然是你的110!”
同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些更具体的建议,甚至列出时间表。以我教的数学学科为例,我给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个为期4周的时间表:
10日至12日,整理上学期的《数学小日记》与《试卷分析》,吸取教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4日至15日,仿照前几期《数学小报》,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味题”“数学格言”“数学谜语”“数学学习方法”角度着手,自己设计一张有创意的《数学小报》。
24日至25日,在课本或作业中找一道题或是几道题,针对“一”“多”策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多题归一),谈谈你自己的方法与思路,尝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每个学科的暑假作业设计都应当是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励志的,“三句话”把教师的情感与希望融入进去,起到了正向指引的作用,兼顾学生情绪的同时还能促进其磨炼意志。
划分时间段的作业设计更人性化,能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暑假时间。预习作业,为学生打开了自主学习之窗;整理上学期的学习感悟,能让学生换角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数学小报》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尤其能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从课本与作业中寻找习题,结合平时积累的解法形成小论文,可使学生的视野超越题目,用研究者的眼光重新审视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将数学思维的触角伸得更远。
在漫长的暑假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学生每一天不一定都能按计划自主完成作业,遇到了学习困难也不一定都能有效解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过程性支持,利用信息化技术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监督学生作业进展情况。
建立平台创氛围。信息化时代,网络的高度共享性与移动通讯的普及性,让实时交流更为便利,有助于师生及时沟通。教师的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等,均可利用起来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这些平台既是交流平台,更是师生互动、家校联动的乐园。比如,让学生们每天来一次“作业秀”,教师自然能跟踪了解学生暑假作业的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能感受到来自同伴的竞争力,在交流与对比中营造了积极进取、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集中答疑设台阶。暑假作业的多元化,势必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在知识、方法、实践操作等方面如果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就会打消其学习积极性,让教师的作业设计大打折扣。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班级创设的学习平台,统一时间集中答疑,为学生铺设台阶,扫清障碍。
正向点评添动力。每个学生都有被他人肯定的需求。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这种愿望并且促进他们发挥最大潜能,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在暑假完成作业时,可能会有低迷或倦怠期,教师的及时、正向点评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增强其自信心,促进他们深入思考,这种积极的心理作用能将学生推向不断前进的良性循环中。
对于每天的假期“作业秀”,我在微信群里给出如下正向点评,比如:“小航的《数学报》提前办好了,页面绿意浓浓,非常清新,赞一个!” “婷婷,你的‘论一题多解’有小论文的范儿呢!蓉蓉,我看到你爆发的小宇宙啦,《数学小报》办得很炫哟!”家长们也纷纷在微信群里积极回应,学生受到了鼓舞,一时间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每学期开学之初,大量学生作业摆在教师面前,教师应对多样化的作业进行分类评价。预习作业可以在正常教学中检查效果;数学小论文、学习心得可以参加校、区等知识应用论文比赛;学生办的《数学小报》汇聚在一起,精巧丰富,令人赏心悦目。若把几十张《数学小报》全部铺开,场面颇为壮观,但这些风格迥异的《数学小报》应当怎么样展示和评价呢?
学生自主商议,能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班级师生共同协商《教学小报》相关评价标准,最终由学生自主评价作业。我郑重地向学生征集评价与展览方案,学生调动自己的智慧认真思考,很快提出多种方案。比如,有的学生说:“展示小报贴在后面黑板上会损坏黑板,贴在窗户的玻璃上会遮光,而且褪色,还容易被雨水打湿,所以我建议贴在后面黑板下的磁砖上,或是后面黑板左右的两块空墙上。”这位学生学会了用排除法分析。
很多学生随之提出了具体而又新颖的建议:“我们可以把这些小报按不同类型分成几组,将其‘荤素搭配’,每周在教室后墙展示一组,这样就解决了展览面积的问题。”
“可以把这些《数学小报》扫描后做成一本集子,在班上传阅浏览。还可以对小报进行艺术加工,以后加以推广。”
“把《数学小报》拍成照片,在教室的电脑上展览。还可以把这些照片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每周分享6位同学的小报,用10周的时间在群里分享。”
这种“协商式体验”让学生不再只是被评价的角色,而是已经变成自己和学校的主人。集体的智慧,让我们最终获得了最佳方案:先由学生推选的四位“主编”轮流选稿;每周让受到好评的小报设计者在课前为大家介绍其构思与特色;在班级张贴时除了设有展览区之外,还设有点评区,搜集同学们的评价;每期小报中的“精彩设计”与“精彩点评”会转到班级微信群,每周同步更新,让家长分享孩子们的创意与喜悦。
最后班级学生根据所有作品的展览与评价情况进行评奖,将获得“最具风采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内容奖”的小报办成一张“大报”,放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同时向校报推荐,这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在协商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了“排除法”“分析法”“分组分解法”,并以多媒体、课前“秀场”等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展示活动。从展评方案的提供、筛选再到定稿,这一系列过程让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很大锻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