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生活中,纳兰性德的游历赋诗生活是很丰富的,他不是一个封闭于王府书房的书呆子。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大不同。在他的“京都揽胜中,游十三陵的次数较多,留下的诗词作品也较多。如《好事近》一阕”:“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词中“青山”指北京的天寿山。从勘舆学论,天寿山前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似玄武,左蟒山即青龙,右虎峪即白虎,而且东西口两大水汇流于朝宗河,环抱如玉带,绵延三十余里,实为天造地设之区,皇陵吉壤之地。
纳兰性德生活在清初,离明朝覆亡殷鉴不远,在残酷的皇族内部斗争中,鲜血的腥气尚未淡去。十三陵,触动着年轻词人敏感的神经。
“藓碑”长着台藓的石碑,因好友顾贞观有《忆秦娥》之“古今多少,藓碑题迹”,所以用来感叹“世变文字异,岁久苔藓蚀”,先朝皇帝个个都曾贵为人主,显赫一时,而今只留十三具白骨,墓碑之文字,已斑驳难辨。
“折戟”用杜牧名句之意表达心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人世沧桑,轮回不已,话当年何益?又难以一瞥了之,痛楚难言,只洒下悲秋泪。
纳兰性德的外祖父,当年赫赫有名的英王阿济格,正是他亲率十万八旗战士杀入京畿,踏破天寿山突现昌平城下,这是关外满洲第三次越过长城征伐明朝,兵锋直指大明心脏。
在守城明军降将的内应下,昌平城立时陷落,清军焚毁了明德陵,大明列祖列宗惨遭践踏。阿济格正妃第五女嫁与明珠。
明珠成为努尔哈赤的孙女婿,于康熙年间纳兰性德23岁时主持编写《清太祖实录》,记载了征明战争中皇族内部,兄弟之间自相残杀的悲剧史、血泪史。
其中战功卓著的阿济格,因皇太极的突然去世掺入亲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最终于顺治八年(1651年)被幽禁赐死。
纳兰性德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外祖父,只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埋藏于心底,以及每日里焚香诵佛经而与自己很少交流的母亲。成为皇帝的直系亲属也同时与悲剧人物的历史命运相联系,这是纳兰性德成为“古之伤心人”悲情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命中注定。
明朝修筑紫禁城,将北面的山冈称为“万岁山”,最终自称“万岁”的崇祯皇帝却自尽于“万岁山”的一棵歪脖树上。
后来人们只能把“万岁山”称为煤山“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结果大大减殇了其悲剧意义。惟“别有怀抱”之人,体验得到生命的悲剧意义,并将它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写明游历十三陵的,还有一阕《清平乐》:
“角声哀咽,襆被驮残月。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 ”词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以渲染悲凉肃杀的气氛。
每到词意贯穿纵向历史,十三陵就会成为时间座标,兴亡的写照。还有一首《秼陵怀古》诗,写于随康熙皇帝下江南,江中舟行,远望金陵。
六朝古都,蓦然想起暮色中的十三陵:“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秼陵”是南京在秦时的名称。南京历代名称不一,楚名金陵,秦名秼陵,吴名建业,晋名建康,元名集庆,明名江宁府,清代延用明代府名,仍称为江宁并设“江宁织造”,为皇帝的服装生产厂兼“江南情报站”。
词人用“秼陵”称南京,意在渲染历史苍桑,世代更迭,联系到晚树萧萧中的十三陵,对比明朝的兴衰与南京的六朝一样,又何必埋怨古人,朝代的兴亡史如草木生,芳草何以有怨于人世呢。
纳兰性德在诗词所反映出的对前朝的态度,也折射着清朝统治者,满洲贵族对明朝亡国一代君臣的策略,只是诗词的表达更具有人性的温度与反思的深度。
清军进北京后,多尔衮即传谕为崇祯皇帝发丧,特令举国挂孝三天,以尽君父之情,故尽哀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后,其后宫嫔妃们纷纷自杀,也有自杀殉葬的。清军对这些女子都给予祀礼安葬。
对为明朝殉节而死的臣官,孝子、义士、节妇等,旌声忠义、优恤死节,甚至将陪同崇祯殉难的太监王承思也厚葬于十三陵侧,拨给祭田、建刻碑记,很快确立了正统,收服了民心。
明十三帝的陵墓,没有受到大规模破坏,反而得到修缮保护,以此强化清军入京时明朝已亡,清朝对明亡没有道德负担,反而是为明朝正名、挽救中原于水火的救世之主。
入京后不久,清廷即着手修撰《明史》,既可报答前朝、笼络知识分子,同时也表明旧朝代消亡,清朝继正统于天下。
现在,“中原事业”落到词人身在的满洲贵族手上,而对冷月寂寞的十三陵,“休寻折戟话当年”,“芳草何须怨六朝”,当年善待明朝亡君遗臣,只是入主中原的策略,而今江山已定,兴、盛、衰、亡开始新的轮回,万千感慨“只洒悲秋泪”,“又将丝泪湿斜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