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者感言:真诚是朱自清散文的最高精神

2018-01-14 14:23:21  阅读 109 次 评论 0 条

  昨天,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扬州市音乐厅隆重举行,阿来、王鼎钧、周晓枫、扬之水、蒋蓝五位作家获奖。颁奖典礼上,评委宣读了授奖辞,三位获奖者现场发表获奖感言,王鼎钧因年事已高身居海外,扬之水因事未能出席活动,均由嘉宾代为宣读获奖感言。本报特作原音整理,以飨读者。

  人物简介 四川省作协主席,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

  获奖感言 在我的学生时代读《背影》时,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之美、情感珍重,也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我跟父亲的关系,因为我们并不总是像散文当中所写的那么温馨、亲密。

  我又想起在乡村学校做中学教师时,领着学生一遍遍朗诵先生的散文《春》,作品中的文字让我在未写作前意识到,中文、汉语——这种中华语言,不光声音,它的每一个字念出来时都是那么悦耳动听,且在这种声音当中更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美感及更深切的体会,也在这种体会中丰富、提升自己。

  我从写诗歌开始到写小说,后来突然发现汉语的伟大传统,可能更存在于它的语言经验当中。这些年,我想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开始尝试用散文的方式表达我对于历史文化遗存与今天现实生活碰撞当中所发生的一些感触和思考。

  授奖辞 阿来一直以藏族边地为写作舞台,致力于打通自然与人文的屏障。他笔下的藏地文化深邃神秘,却并不虚无缥缈,他从来不是简单地记录史料,而是低下身躯活跃在现实的每一处缝隙。他散文中的世界古老而鲜活,既朴拙又灵动,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逝去的过往以及正在发生的当下。

  人物简介 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临沂市人,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

  获奖感言 当年我学写散文,立在我们面前的两位大师,就是朱自清先生和徐志摩先生,在我们文学小青年心目中,散文有朱徐,犹如诗家有李杜,大家各有因缘,择一而从,我是在朱先生这一边排队的。朱先生曾拈出“勤勤恳恳”四个字,对我立身立业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想到六十年后,我能得到以朱自清先生之名创设的散文奖,大师文脉绵长,后学受惠无穷。

  海外漂泊的人得到父母之邦的肯定,非常安慰、荣幸,感谢主办单位和各位担任评审的专家。

  授奖辞 年过九秩的王鼎钧先生,仍旧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他的作品蕴含着大气魄、大气象,以阅历观史,凭信仰悟道,自心境观想万物,从思辨描摹人生。在散文创作中,他尝试多变的风格,融汇中西文化,生发出独树一帜的韵味与思想。他的《书滋味》,已超越简单的书评杂感,以书起兴,尽收万物,意境沉实厚重,堪称大家。

  人物简介 当代著名作家,曾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协助张艺谋导演进行文学策划工作,担任了电影《三枪》《山楂树》《金陵十三钗》《归来》的文学策划。作品有《上帝的隐语》《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

  获奖感言 中学时读过朱自清的散文,其中关于自然、情感的描述,对我的审美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每次来到先生故乡扬州,都能感受到这里有着中国文人理想的生活。

  我还要感谢评委的宽容和鼓励。小时候总是特别好奇,海螺是怎么成长的,后来我才知道,海螺是沿着轴心生长,每当长大的时候,就会把前一个腔室腾空封闭,只住在最外面的腔室上。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写作上的不足,包括风格上僵化的问题。我觉得写作需要像海螺一样,不断地腾空自己,不断地离开自己熟悉的风格、空间,熟悉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才有可能成长与新生,我愿我自己能一直为此持续地努力。

  授奖辞 周晓枫看待这个世界,总带着与众不同的犀利与执著。她并不残忍,只是对生命和个人的终极体验拥有无可抑制的好奇。她的散文极具表现力,悲悯的描述,真诚的阐释,以先锋式的精准文字劈开文本表象,直指内核。在《初洗如婴》中,她将记忆这一最为主观的哲学主题落实在最为客观的病症之上,构建起一幅互为意象与载体的内心画卷。

  人物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浙江诸暨人,原名赵丽雅。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脂麻通鉴》《先秦诗文史》等。被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

  获奖感言 好看,是当年我在《读书》工作的时候,与内容并列的审稿标准。那时候在办公室里,谁得到一份好看的稿件,便常常是一个重要话题,并且为此兴奋不已。

  “散文”与“学术论文”的定义,或曰二者之间的分野是怎样的,是否有标准答案呢?按照我的想法,好看就是散文,有发明有见识就是学术论文。我以为二者应该是一致的,也始终把它作为为文的理想。但是这太难,至今距离目标还很远。苏东坡与蔡君谟论书道:“学书如泝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写作数年,也正有同样的感觉。闻知获奖的消息,因深感意外,好似急流用力之际忽得外力推助,船遂前行一波。这是写作生涯中的一次幸运,诗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放眼看去,目标仍然是在前面。

  授奖辞 扬之水既是一位具有深厚功底的考古学者,又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散文作家。她的散文集《唐宋家具寻微——棔柿楼集》《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唐宋家具和宋元明金银器等进行了活色生香、别开生面的研究和精彩的阐发。既有广博的文物知识的呈现,又有对于文物背后浸润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和文化美学的发掘。其思虑深远,给读者以物的想象、史的感悟和美的回味。

  人物简介 当代先锋诗人,思想随笔作家。已出版《诗歌笔记》(诗集)、《词锋片断》(思想随笔)、《黑水晶法则》(思想随笔)、《赤脚从锋刃走过》(思想随笔)、《正在消失的词语》、《正在消失的建筑》、《正在消失的职业》、《哲学兽》、《玄学兽》(散文)、《身体传奇》(文化专著,与加拿大南希博士合著)、《思想存档》(思想随笔)、《鞋的风化史》(文化专著,与加拿大南希博士合著)等二十几部个人著作。

  获奖感言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散文让我在人到中年之后,才开始慢慢走向成熟,对朱自清先生的认识也由无知、漠然,升华为一种深切的认同。如果用一句话将朱自清散文精神说清楚,那就是真诚,这才是散文的最高精神。

  而这种真诚精神与现在所倡导的“非虚构写作”有一脉相承之处。“非虚构写作”是一个作家介入现实的态度,是一个作家写作的精神。我个人理解的非虚构散文写作有四句话:是否做到了全身心的在场、是否做到了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真实记录、是否做到了只有我个人独特文本的文学写作、是否采用了跨文体写作方式来处理历史思想与现实地理等其他散文处理不了的问题。这也是我多年来坚持非虚构散文写作的方向。

  此外,作为一名记者,我目前的状态是用新闻记者的眼光走到一些文学家还未走到的现场,并用在场的方式再反馈到文学领域。我只想假以余生的力量,继续在散文上取得一些成绩,今后能对朱自清先生说一句话:“您看晚辈写得如何?”

  授奖辞 当今诗人涉足散文者众多,但作为诗人蒋蓝的散文,个性鲜明,辨识度高,而且是博物散文、博学散文与博识散文。博识固然重要,但常常匮乏的是识见。蒋蓝的散文以其饱满的博识呈现他的识见,在风格上又精工细密,仿佛敦煌壁画般重彩复色。他是复色的,既为蓝,亦为青,甚是缤纷。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7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