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邻医生是香港一位骨科医生,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开始加入红十字会,参与人道志愿工作。曾在公立医院工作多年。二零零五年转为私人执业,而一直至今在香港大学任教。二零一二年开始,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工作。
四川地震在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廿八分发生。潘医生是次日早上上班时看见报纸报道,知道有特大伤亡,而正在这时,红十字会已经向所有义工发出动员呼吁。当日下午香港紧急救援队伍已经组成,到凌晨在机场等候登机。之后一个星期,急救队在坍塌的北川中学前面一个帐蓬里不懈工作,伤重的陪送医院,轻伤的包扎伤口及骨折,处理了四百多位伤者。直至堰塞湖开始崩塌,处境已经不安全,才彻离灾区。
同年七月开始,为期五年,红十字会和四川省残联,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复康会等组织合办了四川省德阳市假肢康复中心,为地震伤者无偿提供中后期手术,假肢装配及康复治疗等工作。德阳市眼科医院热诚参与,借出手术室,病房和必需设备,并和香港的医生护士及治疗师义工,组成了川港医护康复团队,积极服务。潘医生作为中心的医疗总监,更是团队的主力工作人员。
同期香港及广州援建的汶川县人民医院成立,潘医生和团队的成员为该院设立了一个康复中心,也是无偿为地震伤者服务。
五年里面,在两地接受服务的总人数接近二千人,装配的假肢接近一千套,进行了五百多台手术。
他们的服务,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戴和推崇。各义工也和当地医护,接受服务的伤者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2018年是地震十周年,除了官方的纪念活动之外,潘医生和当年一起服务的团队中部分成员,再往四川,探访了十多位地震康复人士,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地震过后不久,从伤口还在痛,假肢还未能装上的时候,直至十年后的今天,他们经历了多少艰辛,继续学业,重返工作岗位,活出积极人生。这是历史的一部分,伤者的故事永远感动我们,激励我们,历史不应把他们忘记。为此,潘医生邀请了广州的老友何金德导演,把这次探访拍摄下来,编辑成纪录片,好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些感人的人物和事蹟。
李晓平女士和刘春艳女士,都是重伤的,不但在康复后过著正常生活,更组织了其他康复人士,分别办了春蚕社和春燕社,创作年画和其他手工艺,生活可以自给,甚至帮助其他康复人士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邱丽女士失去了一条右臂,仍然带大了一个很懂事很有爱心的孩子,并且用一隻左手发展了刺綉艺术。
吴俊和廖冬梅,是北川中学的同班同学,因为不是同一天救出来,当时还未知道对方生还,两位都克服了自己的伤痛,完成了大学,在社会工作。
杜加佳,一个伤得很重的小学生,经历了数十次手术,仍然乐观积极,勤奋好学。
这几位和我们另外联络得到的廿多位康复人士,在这个探访中细细道出自己的心声,述说他们在这十年摱长时光的艰苦与期望,亲人的支持与照顾,并且对未来另一个十年的憧景。
今天,纪录片终于制作完成,虽然限于资金与器材,画面质素不能与大电影相比,但仍不愧是一件有艺术价值的纪念品,同时也是有纪念价值的艺术品。
【授权发表】:本文获得作者“何金德、潘德邻”授权发表,本文曾刊登于杂志《走遍中国》总第147期,何金德导演工作室 全媒体矩阵全网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