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的村支书蓝松圣忙坏了,刚下田地询问村民收成情况,又赴工地查看施工进展。他熟络地指导村务,灵活地沟通村民,办事麻溜利索,用村民的话说就是:“虽然蓝书记没啥文化,但办的事还挺像样!”
放眼畲族村,村头建景观,村尾产业忙,村东刚修祠堂,村西又粉新房……一个个新象拔地起,一阵阵新风拂面吹。
蓝松圣2007年加入中国,初中文化,身高一米五六。正是这样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小个子村支书,上任6年来,带领村两委班子把畲族村里里外外拾掇得焕然一新。
这几年的畲族村,产业兴了,村集体收入从负数变成正数;村貌美了,穷山穷水变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群众乐了,一心想走出去的年轻人也乐意回乡了。
尽管如今畲族村的处处新象让蓝松圣深感欣慰,回想起6年前成功当选为村支书的那一夜,他仍旧感慨万千。
“一个字,愁!”蓝松圣回忆说,自己以前是经营副食店的小生意人,文化水平又不高,当选村支书意味着肩上的责任重了。“如果搞不好村里的建设,我怎么对得起村民的信任?”当晚,蓝松圣一宿没睡,一直在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一夜过去,东方欲晓,蓝松圣想明白了:没文化不要紧,党员就是不能缺了迎难而上的勇气。
为提能力,以前从不看书的蓝松圣开始每天翻书,坚持学习时事政治。白天遇到做不通的群众工作,晚上他就熬夜学政策、想对策,第二天再用到工作中。得闲的时候,他就抄党章党规,还因此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字。经过多年的积累,他柜子里的书越来越满,脑袋里的想法也越来越多。
为改变村容村貌,蓝松圣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畲”字上做文章。为此,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投身群众工作,开放群众思想,完成畲族文化园征地拆迁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几年来,他们整环境、盖新房、造文化氛围。如今的畲族村,干净整洁,生态宜居,民族风浓郁,村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越来越强了。
“面子”有了,“里子”也要充实起来。几年来,蓝松圣抓牢外出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考察项目。经过多年的系统考察,他引进芙蓉李回乡,用自家的地做实验,带头种植。如今,芙蓉李变成“摇钱李”,全村共种植芙蓉李1000余亩,成为村里的支柱性产业,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带来收入。村民蓝兴隆高兴地说,去年他家的芙蓉李卖了7万元,预计今年的收入会更可观。
6年时间,畲族村的变化离不开蓝松圣一颗为民的初心,正如他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演讲中说到的:“其实我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的家乡变得更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