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最难写的字是自己的名字

2019-11-17 09:34:20  阅读 207 次 评论 0 条

  古今中外,人其实最珍惜自己的姓名,分量可谓举足轻重,几乎构成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载体。

  抛开其中的历史因素,这句话依旧是至理名言。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称号,更是一个人的名声。

  签名,从古到今都不是小事,这是大节。历代书家,包括当代,凡是能称大家者,对签名都极其讲究。

  尤其是古代大书法家,他们将汉字写到了极致,自己的名字更是写得如行云流水,比现代一些人的签名精彩若干倍,极具美感和标志性。

  花押,也许你还不清楚,它的另一个名字我们经常在古装剧里听到,就是“画押”。犯人认罪,在认罪的供状上留下确认的痕迹,是为签字画押。其实,这只是后人的片面理解。花押,远比这个要浪漫文雅的多。

  《康熙大字典》解释:“押,说文,署也。”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称:“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因 “押”上的名字多以草书写成,或画成像花一样的符号,故又称花押、画押。

  花押,发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它是个人化的署名,当中会使用不同的笔迹及符号,使个人化的署名更美观,在一定程度上还有防伪的功能。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的“艺术签名”。

  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花押,应该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墨宝《鹡鸰颂》上,上面的花押,也就是他的个性签名:

  李隆基的花押至今没有确切论断,有人认为这个花押是“李隆基”三个字的合体字。

  还有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也不落人后。在他留下来的作品上,往往有这样的签名:

  宋徽宗赵佶的这个花押,被看作“天下一人”的设计巧写,个性的表达了自己身份尊贵和艺术功力的深厚。

  还有宋初大书法家李建中的“签名”,不但形式感极强,而且还多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他的《贵宅帖》和《同年帖》上就可见之一斑:

  众所周知,八大山人身为明室后裔,一生在国破家亡中生存,对自己的际遇哭笑不得,因此他的花押是八大山人形态的的哭之笑之:

  当然,大部分人不会故意的设计自己的花押,还是认认真真的写自己的名字。像历代书法家的签名,那都是相当的漂亮。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的20个“之”字的不同写法,其变化多端让大家大开眼境,现在想想,王羲之名字里就有一个“之”字,整天练自己名字,怪不得20个“之”字变得那么自然,那么出神入化。

  王羲之在签名的处理上,已经达到哲学的高度:挑起矛盾,再达成统一。也就是说,他在字形上做到了随意安排,但在具体安排时,又有踪迹可循。阅遍历代书家,王羲之是把签名做到如此多变,又如此和谐的第一人。

  每每欣赏王羲之的落款,总有一种如对至尊的感觉,这变化莫测的线条间,流淌的是艺术家的个人追求和高尚情操,看这“之”字,真是一线穿心,直击人的心灵。

  苏轼,集政治家、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等等集于一身。写字于他来说真的是“小道”,越是“小道”,越是信手拈来:

  再来看看苏轼的门生——黄庭坚,在书法史上与蔡襄、苏轼、米芾并成为“宋四家”,自魏晋以来独树一帜:

  毛主席留世书法作品中的签名,几乎每个都有变化。其签名如同他的书法,都有不同的鲜明特点。

  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签名,“毛”字多无撇,似长枪大戟,刚劲,充满必胜的信念与豪情。

  这一时期恰逢战争年代,工作匆匆,简化书写,轻灵快捷的行笔,更注意实用性。

  4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签名的“毛”字再也不是没有头(撇)了,这个“头”从开始的短撇到十分潇洒的长撇,其签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50年代末至1965年,是行草书法艺术颠峰时期。因而,他对签名的理解比一般的书法家要深刻得多。其签名颇有动感,同月日构成一幅完美的艺术珍品。

  看完这些大家的签名,不得不感慨:神乎技矣~中国的书法真的是博大精深,就连落款名字都蕴藏着如此深的门道。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87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