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式作家毕淑敏她的文字如同对症的药点醒了人生百态

2019-12-07 14:36:32  阅读 112 次 评论 0 条

  前段时间,电影《冈仁波齐》在网上引起热议。这座外形酷似金字塔的雪山,是冈底斯山的主峰,被誉为“西藏第一神山”。这座雪山也同样承载了一个女子11年西藏军旅生涯的记忆。使她一生都在追寻生命隐秘的真相,破译心灵滴答不停的密语。

  她就是毕淑敏,作为一位作家,她不失为当代中国文坛的一颗闪亮的星星。作为一名医生,她更不负医者父母心的那种悲悯世人的责任。没有思想,混迹尘土,仅剩一具欲望的躯壳在人间游荡而过,这对于一个清醒的写作者来说,不啻是荒凉而可怕的。

  毕淑敏是医生式的作家,她的文字如同对症的药,点醒了人生百态。用一篇篇富含哲理性的散文洗涤着那些早已蒙上一层灰尘的心灵,抚过那正在忍受着快乐的心,似甘露如清泉,慢慢地滋润着那因干裂而受伤的心灵。

  有学者评价她说,“既是做了小说,似乎也没忘记她当医生时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

  她的文字在人性、成长、死亡、幸福、智慧等多方面都有独到的感悟。她的散文因在“世界屋脊”的特殊生活经历而渗透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专业的心理分析。散文集中的部分心理散文,更是贯注着她,一位心理医生充满洞察力和稳定感的目光。

  或许,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心灵感情这种微妙的东西如何能被轻易读懂,而毕淑敏就是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奔跑,誓以米粒之光指引生命的方向。今天LEAD人物君就带领大家一起踏上修行之路来解读毕淑敏的美丽人生。

  毕淑敏在16岁的花季就被分配到高寒缺氧的西藏阿里军分区成为一名卫生员,面对雪山,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在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每个人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她体会到生命的不堪一击。花季少女的她还无法接受这些严峻和沉重,于是在阿里的那些夜晚,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毕淑敏日夜凝视雪山,仰望星空,苦思冥想。

  她想,死亡也许明天就会落到自己头上,我们不能把握生命何时会停止,我们只能掌控今天的生命。正是这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让毕淑敏在十七八岁时就对生命的意义有了透彻的领悟,她给自己下了个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善待自己的生命,一定要为这个世界做一点点的贡献,让这个世界增添一点点美好。”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之后,让毕淑敏之后的选择没有了那么多犹豫和茫然。

  起初被分配当卫生员是与毕淑敏的初衷相违背的,“我不希望每天看到愁眉苦脸的人,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多欢乐的场面”,但是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她渐渐明白“对生命本身的挽救也是人生更大的欢乐之一”。于是她在这个岗位兢兢业业,没有半句怨言。

  从医生到作家再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转换,她不关注市场,不在乎名望,永远将内心的快乐幸福放在第一位。看似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其实只是在同一方向上变换不同颜色的朝圣服装,渐行渐远,给世人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

  也正是这种内心的坚定,使毕淑敏在汹涌的时代浪潮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内心始终保持着平和。她说:“从十几岁到现在60多岁,这些基本的观念在我心里形成以后就没有变化过,它支撑着我走过这一生,而这才是我的一辈子啊。”

  雪山上的经历不仅使毕淑敏定位了人生目标,同时赋予了她实现目标的勇气。在面对生活的狰狞时,在经历人世的寒冷时,她坦然的接受这客观存在,坚信内心打不垮的力量,从未怨声载道,一路从容前行。

  毕淑敏说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读书,她从十几岁开始就天天读书,已经坚持了五十年。读书成为习惯以后,导致家里的书没有收容之处,已过耳顺之年的毕淑敏做了一个决定:今生今世搬最后一次家,搬到图书馆旁边去住。正是这种对书籍超乎寻常的热爱,使她在智慧路上勇猛精进,在有限的年华,饱览了千重人生。

  除了阅读,毕淑敏还通过大量实践直接触及生活的心跳,潜入人性的深幽,走过世界的辽阔。这使她的文字大气磅礴又有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22年的从医生涯,毕淑敏无数次近距离接触到死亡和挣扎,于是有了《血玲珑》《拯救乳房》《红处方》;临终关怀医院的调查体验,让她看到生命的宝贵和无奈,于是有了《预约死亡》;心理咨询师的倾听让她洞悉人性的复杂和救赎,于是有了《女心理师》。

  一直未停歇的写作也让她常年体会着孤独与坚持,她开始向散文领域发展。2008年,毕淑敏抱着可能无法生还的念头,毅然踏上环游世界之旅,去完成自己的心愿。之后推出的深度游记《蓝色天堂》,不仅展现了她视野的广阔深邃,更分享了她收获的返璞归真。

  读书行走的人很多,真正的智者却很少。毕淑敏说:“没有思考,阅历不会上升成为智慧,失败可能还会重复,并不能让人成熟”。她怀揣敬重,一路思考,让这些经历变得独一无二,让人们从平凡中感受到生命的辽阔。

  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体察人生,从阅历中思考提炼,知行合一与思考同行,毕淑敏一路求索,使自己的人生丰富而充满感动,成为人世中闪光的智者。

  毕淑敏非写作科班出身,没有经历过写作的系统学习。即使处女作《昆仑殇》已取得巨大成功,但她仍觉得底气不足。于是她开始自学广播电大的中文系课程,又攻读了文学硕士。作家王蒙曾评价说:“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

  年近半百的毕淑敏在心理学博士的求学阶段,由于基础知识缺乏,在学习的过程中举步维艰。但她丝毫没有动摇内心,像一个刚入学的孩子一样听话,三年的学习当中,从未迟到。正是这份踏实,再加上多年从医和写作生涯中心理认知的迁移,使她的专业水平迅速提升,甚至引起同学们的嫉妒和不解:一位中老年人怎么会比年轻人进步得还快。

  在文学创作上毕淑敏依然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坦言自己在写作的同时还是一个家庭主妇,需要负责日常家务,所以要与家人的生活节奏相协调。

  毕淑敏这种规矩人生的背后是对生命发自内心的尊重,对读者的、家人的和自己的。她没有依靠声望独自尊大,而是始终以一种温柔平和的心态,诚恳的和大家交流。也正因如此,她的文字中充溢的健康和煦,总能给人以治愈般的温暖。

  另外这种规矩也是一种强大的自控力的体现。毕淑敏认为,一个好的职业作家,应该锻炼出既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要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不妄自菲薄,也不骄不躁,从容掌控自己的生活。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这坚固来自于对生命的尊重,对目标的掌控,对内心力量的推崇。这坚固自有万钧之力使毕淑敏从容的穿过人世,不改生命的初衷。

  最后立德LEAD人物君想说,各行各业,但凡认真践行朝五晚九定时打卡的规矩人生,也必将成就一个个时代精英。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太多人急于求成,懒于砥砺深耕。对做计划热衷,幻想着高手速成,却从没有从立春走到年终。踏踏实实的上学上班,每时每刻都在前进,用规规矩矩的人生检阅时间,才能练就人生的杀手锏。始终相信生命的独特,每一段经历都会是天造地设,在纷繁中冷静的取舍,你一定会迎来感动的时刻。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589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