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是充满着艰苦的磨炼。—— 高尔基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作者: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代表作:《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苏联作家列·波利索夫的短文,叫《小摄影师》。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
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
之后也经常听到他的一些作品:《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
我一直都认为文学巨著更多的是在阐述一个时代,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它是照射着时代的变化莫测,它又是时代背景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命运。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自传曲小说在我读完之后,对我还是有不小的震撼和感触。
对于我个人而言,童年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些记忆总是会让我有无数的思考与感慨,似乎是单纯年纪的美好,也似乎是过往的忆思。
但是对于高尔基而言,童年少了太多的美好,有的只是在无尽的贪婪和压抑之下的生活,似乎是他本人最苦难的时期。
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然后他被送到外祖母家寄养,因为外祖母家庭关系极其复杂与混乱,还有舅舅们对于母亲的压迫,所以母亲没待几天就离开了,高尔基也是一直在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家里长大。
外祖父的脾气很怪,只要做错事就要挨打,几个舅舅每天想着的是争夺外祖父的财产,几个表哥也在被无形的熏陶,而且对高尔基也不友善,对于她而言,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不仅是压抑,也是心灵与肉体的折磨,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还是个小孩子,他没有办法离开,只能忍受着这样的家庭带来的搅动。
好在外祖母特别珍爱他,一方面外祖母的性格很温顺,就算经常被外祖父鞭打,也不去还手,二方面就是她也很怜惜高尔基,他坎坷的命运,也让外祖母对他格外的关照。
对于外祖父的整个家庭来说,他是一个外来的孩子,所以对他肯定有着不一样的情结,当然对于外祖母来说,他也是家里重要的一份子,只不过在没有父母爱的养护下,也让高尔基从小内心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对他的性格也有着强烈的冲击。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的童年,有外祖母这样人性光辉的温暖形象在照耀着他,让他在这个悲惨的时代有着爱的抚摸与陪伴。
本章节高尔基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外祖父的一家,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他看到的是大人们的生活里处处有敬畏上帝的影子,但是又处处做出反上帝的事情,这让他年幼的心心存疑惑,另外极其吝啬的外祖父在被两个儿子对其财产的激烈斗争之中,还是保留着对儿子的不舍与爱,无论是否是出于苦心,还是出于什么,这都让高尔基看到了人性的另外一面。
当然对于外祖母的形象,高尔基刻画的非常美好,极其敬畏上帝,又有一颗温柔得体的心,包括外祖母对高尔基性格里积极与正面的影响,这些高尔基都做了精彩的褒奖,这些美好的特质不仅在高尔基成长的过程中埋下了伏笔,也是在日后给了他深远的影响。
11岁的年龄应该还是纯真的少年,应该是依偎与父母的保护当中的年纪,享受着被人照顾的年龄。
但是对于高尔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由于两个舅舅剥夺了外祖父的财产,彻底分了家,外祖父啃完了最后的老本,不得不宣告正式破产。
高尔基没有办法,只能离家去到外面打工,自己谋生,在11岁的年龄,过起了寄人篱下的小劳工生活。
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算是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也正是在这样的劳工生活中,他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虽然接触到的很多势力的,市侩的,庸俗的,但是也正是这样,他也每每都能碰到善良的,积极正面的人,而且有的对他日后的道路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而就在他在船上当洗碗工的时候,他就碰到了对他影响致远的人,正直的厨房管事斯穆雷,正是因为斯穆雷的帮助与影响下,高尔基开始接触了书籍的启蒙教育,而他也真正的迷上了书籍,不管有多忙碌,他都会抽出时间去读书,可以说是到了求知若渴的状态,也正因为读书,让高尔基的内心激发了正义,激发了对真理的探索,这也对他日后的文学之路埋下了伏笔。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斯穆雷成为了他的心灵安慰的导师,也成为了他身边善与正义的代表,对于高尔基那个年龄,正在经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而真正对他来说的是内心的争斗,与这个社会,与那个时代,也是书籍让他有了深度的思考与看见,在获取知识海洋的泉水中,更造就了他的文学素养。
高尔基笔下的在人间,也正是沙俄统治下老百姓的艰难生活与苦闷情绪,在表现自己生活经历的同时,又展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严峻与阴暗,高尔基从爱心、抗争、探索、选择及建设性的人生态度出发,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人物命运与政治体现,也展现了他自己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人物性格。
这不仅是一部简单的自传小说,他让我看到了严峻的时代背景之下,英勇顽强的革命知识情怀,也展示了人们生活里的百态,与面对百态的态度与个人立场,其细腻的描写与朴实的话语,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在社会大学的磨炼与洗礼中,高尔基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感受到要想深度理解社会和人民,就要全面装备自己,必须从“野战军到正规军”的强化塑造与训练,所以在他16岁彻底背井离乡,去到充满革命气息的大学城喀山,不过在那里,他的大学理想没有实现,反而在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没有围墙的“大学”,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思想发生了更新与改变。
在他要去上大学准备离开的时候,外祖母送她的时候说你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惹事,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这样的场景让我想到了他的外祖母正直善良的内心,在高尔基童年的时候对他的呵护与影响,但是此刻的分别又是大家不想看到的,不想经历的,而最难过的是最后一次见面了,高尔基尝尽人生百态,为了对当时的社会有所贡献,不得不离开自己唯一的亲人,这也反映了在他的经历中,人间温暖与善良的部分,也值得我们对待身边亲人的思考意义。
在喀山,高尔基阅读的书籍更广泛,更全面,他也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让他的内心真正燃起了革命情怀,在对整个社会出于悲伤无望的态度中,有重拾生命道路的信心。
高尔基对周围人物进行描写时,很明显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在对待外公这样吝啬自利的形象,他所运用的讽刺的手法,是表示对当下市民庸俗与自私的厌恶,但书中始终在贯穿全文的是他的外祖母,她对生活的态度、对穷人的怜悯、对上帝的忠诚以及对高尔基的爱是一直未变的,这也是一直照亮在高尔基心中的明灯。
高尔基自己后来回顾时也说:“我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精神上使我获得生命,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欢的一所‘大学’!
■纵观高尔基三部曲全文,童年时的苦难经历,与外祖父家族的复杂人性,让他有着对人性的思考,看完他的童年,也让我站在统一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人性本身就是恶的,不单单只是金钱、名利的诱惑,而是本身就存在,所以不是以恶对恶,而是从中找到人性的善良与光辉,就像高尔基面临的境况,但是有外祖母这盏善良的灯在照着。
■在人间让高尔基真正看到了世界人性丑陋的一面,也看到底层人们艰苦的人生,更多引发他对社会的思考与之改变抗争的心,当然也正是因为在人间的经历,读书的改变,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从而引发后来的卓越文学影响。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人生真正的希望与转折点,再不像人间里只看到人性的丑陋与无助,在这里他真正展示了内心自由的抗争与探索,从而成为革命建设性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教会的是对待世界和人们有颗从容淡定的心态,勇敢无畏的精神,迎接挑战,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惧怕,用自己有的去影响,去改变,眼前的问题总会有晴朗纯净的一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