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说的村庄,无非两种:自然村与行政村。自然村是村民长期聚居形成的;行政村则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组成,设村民委员会,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然而,在莱州市虎头崖镇的辖区内,就有这么一个村子,既不归行政村约束,也不受当地政府管辖,自给自足,也向来不缴粮不交税,俨然是块法外之地。它的名字叫康乐村。
康乐村位于虎头崖镇西北端,临海。它的前身叫北坡村,村人系胶东望族任氏后裔,因分居各炊,清同治年间由西原村析出,在海泊东北角择地建房。露水珠引河水,又有几户人家陆续搬过来,繁衍生息,遂成村落。
上世纪50年代,洋槐花盛开的季节,应北坡村同学之邀,我曾去过那儿。一条村街纵贯南北,两旁为向阳人家,门前有渔家女正在清理渔网。庭院多是海蛎皮砌墙,房屋为海草披顶,别有一番风味。
村西头,松柏苍翠,槐花如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沁人心脾。树行间,羊群“咩咩”,母鸡觅食,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静谧。
村北是开阔地,地头那边就是丰饶的大海。同学用略带炫耀的口吻介绍,他们村家家都有舢板或梧桐筏子,大人们白天到地里干活,晚间下海捕鱼捉蟹。囤里有粮,存折有钱,不愁吃,不愁喝,感谢祖上寻到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
1958年秋天,“大炼钢铁”运动如火如荼。此时,北坡村已发展成一个拥有44户社员的生产队了。
一天,公社干部通知西原生产大队,说北坡村要进驻一批“伤病员”,要求配合做好社员搬迁和安置工作。
后来,事情明朗起来,所谓的伤病员,并不是想像中的荣誉军人,而是麻风病患者,俗称风。
麻风病,古称疠风、恶疾,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表现为眉毛脱落、口歪眼斜、四肢残缺及畸形。该病菌潜伏期一般为2至10年,传染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肢体接触。旧时,治疗疠风是项空白,故坊间常有将患者活埋的传闻,官府也无能为力,只好把病人“流放”到偏远地区去隔离,任其自生自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麻风病疫情非常重视,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1955年5月,掖县(今莱州)成立了麻风病防治小组,一年后,正式建立了麻风病防治站(简称麻防站),在大基山的一座旧庙里,集中收治了27位麻风病人。但旧庙空间毕竟有限,不少患者依然被拒门外。
后来决定另迁新址,首选就是原东宋公社西原大队的北坡村。这地界得天独厚,前傍西原村,后临莱州湾,左倚朱流村,右据虎头崖,四至距离都在三里地左右;况且,这儿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住房、水井、耕地……应有尽有,完全符合麻风病人隔离救治的条件。
接下来就是北坡村的迁出和迁入了。迁入工作很顺利,西原村闲房多,安排几十户入住不在话下,问题在于迁出。工作组第一次与群众见面,就吃了一个闭门羹。工作人员说,“要发扬风格,要顾大局、识大体”,可是,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北坡村的老者咬煞死口就俩字:不搬!
这也难怪,从祖辈算起,近百年的聚族而居,他们对这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了深深的感情。现在,冷不丁要他们另择栖身处,谈何容易?工作组把重点转移到北坡村年轻人的身上。
年轻人都在炼铁工地,连部通知他们去公社接受任务。工作组长不愧来自县委宣传部,做政治工作有一套。他没提北坡村搬迁的事,也没说些大理论,而是拉呱一样,讲家长里短和县内外刚发生的事例,讲完正面的,又讲负面的。他希望年轻人“认清形势,不要做社会主义的绊脚石”。那时节,群众运动接二连三,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年轻人深知“形势”二字的分量。于是,都答应回去做老人的工作。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年轻人的工作效率立竿见影。尽管对老屋恋恋不舍,大势所趋,北坡村还是有几户社员率先搬走了。一个雨点落下来,十个雨点跟下来。隔日,又有几户社员搬走了;提溜扑棱,大部分社员都搬走了,惟余几位老者按兵不动,仍在祖屋中坚守。
1959年3月,大基山的麻风病人全部迁过来,打那,北坡村易名康乐村。不久,麻防站又收治了一批来自驿道、曲家、郭家店等乡镇的重病患者。
留守老人一望他们的模样,心理防线瞬间崩溃了,不等子女来接,各自回屋,背起行李就走。临行撂话给站长:“房子不能乱改造,总有一天,俺们还要回来的!”
北坡村的社员全都搬走了,103间房屋连同树木一并作给了康乐村,由国家买单;西原的房屋,也经集体核价,卖与刚迁入的社员。后来,麻防站又与西原大队协商,按国土征收办法划给康乐村100亩耕地,好让他们自食其力。
对于该病的确诊和治愈,须按程序操作,丝毫马虎不得。首先,要切片送检,确诊的,带户口入村隔离救治;治愈的,上头发放康复证携带回乡。治疗此病的药物有:利福平、氯苯吩嗪和氨苯砜。
康乐村收治麻风病患者最多时是1960年,187例;之后逐年减少,至上世纪80年代末,病人全部治愈,累计259人。由于措施得当,隔离工作抓得紧,周边村庄未发现交叉感染情况。
几十年来,为了当地人民的健康,彻底消灭麻风病疫情,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1990年,经省、地检查验收,莱州市基本达到了消灭麻风病疫情的标准。
现在,康乐村仅有一个“留守大员”了。此人姓侯, 80多岁,据说,他家有老小,但就是不想回去,他已把康乐村当成了第二故乡。
60多年过去了,尘埃落定。是的,我们无权评判康乐村的进驻是对还是错。但是,我们知道,为了掖县麻风病患者的早日康复,当年的北坡村人,确实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去年春,我遇到原北坡村的一位后生,旧话重提,问:“若有一天康乐村人去楼空,您是否还有回迁的意愿?”
他笑了,一脸灿烂:“回迁不是件容易事!其实,我们在西原村过得挺好。再一说,哪里黄土不埋人?”这话颇有哲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