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人间四月天》:风流都随雨打风吹去

2020-06-10 10:17:13  阅读 98 次 评论 0 条

  2000年出了部讲述徐志摩情感世界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当年就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争议,这种讨论和争议20年后,化成经典的记忆,还时不时地被当年的观众们拿出来咀嚼下——记忆有时也为成就经典增加筹码,很多筹码。

  徐志摩为人所熟知,很大程度上可能源自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也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作为风流浪子曲折而又传奇的情感纠葛。而当年电视剧的热播甚至还引发了一段时间的民国热。

  这部电视剧的导演之一曾念平,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李少红导演的丈夫。李少红的作品《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也是一代观众的白月光。曾念平是摄影出身,此前一直是李少红的御用摄影师。李少红早前获得国际声誉的电影,摄影都是曾念平完成的。

  曾念平作为导演的代表作,一个是与李少红联合执导了《大明宫词》,还有就是这部《人间四月天》了。《人间四月天》讲述了徐志摩(黄磊饰)的一生和三个女人林徽因(周迅饰)、张幼仪(刘若英饰)和陆小曼(伊能静饰)之间的情感故事。因为这部剧,剧中的四位主演也带有了极大的民国气息,一时成为小资文艺的代表。现如今,文艺小生黄磊已经蜕变为中年大叔、操起“大厨”的人设;周迅则依然随性洒脱,活成了热心市民周女士;一直打文艺女神恨嫁牌的刘若英也成了母亲,以及电影导演;而伊能静,与出演文艺片闻名的秦昊结为了夫妻。仿佛与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相呼应,电视剧的扮演者,这些明星们剧下的生活也过得五彩缤纷。行笔至此,我在想,若干年后,是不是也可以出部他们四人的电视剧,虚构和现实,影像和生活,历史和当下进行结合,一如当年关锦鹏执导、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那种风格。

  去年,我在伦敦访学,特地去了趟剑桥,除了有心瞻仰下剑桥大学外,很大程度上也想了了少年时读《再别康桥》游那康河的夙愿。康桥就是剑桥,康河便是剑河,翻译不同而已。1921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读书,爱上了17岁的林徽因,而那个时候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正怀着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徐却仍决心与张离婚。张幼仪无法改变徐志摩的想法,只得前往巴黎投奔她的哥哥,最后在柏林产下一子。这个徐志摩心心念念、极大地改变了他的思想的康桥,想起来倒是连着一个女人的悲剧和一个男人的无情。只是,这种无情和悲剧,都是我们外人看着,个中滋味,倒是唯有自知了。

  我也不能免俗,随着人们一样,租了条小船,撑蒿游康河。路过数学桥的时候,其北面就是国王学院桥。撑蒿的船工知我从中国来,特意告诉我桥边河畔有徐志摩的诗碑。下船后我特地寻了去,不大的一块仿似两朵云拼在一起的石碑,刻着诗人的名作《再别康桥》的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康桥果然没有辜负徐志摩的无尽怀想,竟有立碑。后来才知晓,这碑是2008年才立的。促成建成此碑的艾伦·麦克法兰教授说,“我当时提议在剑桥为徐志摩立碑,主要考虑到可以吸引中国游客,可以给学校赚点钱。”虽然他后来说这是玩笑话,但这么多人冲着徐志摩去剑桥,有几分真意也未必可知。

  《人间四月天》就是在剑桥的画面中,开启了电视剧的。老年的张幼仪,登上去剑桥的火车,又一次游览了剑桥,忆起待字闺中的自己,还有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徐志摩。于是,随着张幼仪的回忆,镜头摇向了1915年,徐志摩的爱情生活,便如康河的水般缓缓流出了。

  第一集开头便叙说了张幼仪和徐志摩婚姻悲剧的必然性。二者的婚姻作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对于接受了新思想的诗人而言,本就是不能接受的。这也算是很大程度上为徐志摩狠心且无情地离弃张幼仪提供了他的思想和心理动机,于是徐志摩发下“宏愿”:要做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后面因种种原因延迟了几年的离婚,也终于在张幼仪追随他赴英之后达成了。

  离婚,于徐志摩及张幼仪,或者都是解脱。张幼仪因着离婚而成就了一番事业,并也寻到了她的第二春,只是离婚的节点,徐志摩未免太过薄凉。而这个薄凉的关键,则是电视剧的第二位女主人公,林徽因。

  许多看过《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剧的人,可能并不曾注意这部剧的副题“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而电视剧的主题,显然是借用了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对于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这首诗,向有两种阐释,一种说是为悼念徐志摩所作,一说是为诉说儿子出生的喜悦而作。电视剧以此为名,显然采纳或者暗示了前者。但公允地讲,诗作更似后者。那种诗中所阐发的喜悦和希望的心境是遮掩不住的。但无论如何,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情感纠葛,从第一集的偶然相逢起,绵延到了电视剧的最后,也成为徐志摩“爱情故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视剧描写了徐志摩为林徽因而决绝与张幼仪离婚,因去听林徽因讲座而飞机失事死于山东,也因林徽因要嫁于梁思成而伤心痛苦爱上陆小曼。于是,徐志摩感情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出场了。她彼时是王赓的妻子,却也如徐志摩般有着精神上不能匹配的婚姻,于是两个孤独而又寂寞需要抚慰的心灵一相逢便激起四溢花火。

  陆小曼终于离婚和徐志摩结婚了,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受家人师长和朋友的祝福。养尊处优的陆小曼婚后挥霍无度、结交翁瑞午抽大烟甚至同床而卧,与徐志摩争吵。而这个时候的张幼仪与林徽因都事业有成,电视剧不断暗示,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疯狂而浪漫的选择,给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毁灭,这种毁灭最终以失事的飞机而终结。

  所以徐志摩的悲剧是陆小曼造成的吗?红颜祸水论总爱持有这样的论调,电视剧也进行这样的塑造和暗示,喜好探听隐私的民众也愿意有这样的想象。可是两颗空寂的心灵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人们却并不去关注。这样的塑造对于民国第一名媛、风华绝代明艳动人的陆小曼而言,是有失公允的。最后一集中陆小曼在徐志摩去世后,不施粉黛不再交际,潜心整理徐志摩的遗著。虽然最后的叙述基本上是历史的真实再现,然而经过前面的铺垫,陆小曼的行为不像是对爱情的奉献,更像是在自我惩罚与赎罪。

  电视剧的最后,1947年,林徽因病卧协和医院,要求见张幼仪一面,张幼仪携徐志摩的儿子一起去探望林徽因。林徽因对着张幼仪说,“请你原谅我,那一年在康桥。”电视剧最后的画面是“康河的柔波”。结尾曲响起的时候,这部散发着诗意的电视剧也让人惆怅起来,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爱情纠葛变成一道似乎明晰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而其中的种种,也只有任凭观者自我体会感悟了。然而,不管电视剧如何塑造和艺术加工这些人物,苛责他们中的任一个,显然对于他们中的任一个都是不公的。他们是历史的人,是具体的人,他们也不过是遵从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他们也是做了很多人想要做却不敢做的事的人。

  民国早已成为历史,那些带着各种光环的人们已在岁月的潮汐中随风云散去,徒留各种传奇于人间。若是他们泉下有知,或会为因各种情感和私生活的八卦而被人们提及或议论而叹息连连吧。既然人间的四月天,是春的开始,是林徽因在诗中所呼唤的爱、暖和希望,那么我们还是回归徐志摩和他们的时代,更多地关注徐志摩的诗、林徽因的设计、张幼仪的自立以及陆小曼的书画吧,这才能在风雨之中让英魂琳琅不绝。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07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