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2020年高考举行语文科目考试,四川高考采用全国III卷。今年的作文是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成都华西中学语文备课组汪颖老师认为,这篇作文的出题思路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核心功能,学生可以从个人、民族、国家的层面为自己画像,把自我成长与民族和国家发展相结合。
在全国第三届语文百佳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石室中学副校长赵清芳看来,今年全国卷III的作文命题,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作文题目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学科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现了“应用性”;通过开放性、探究性的情境与设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结论,体现了“创新性”。
“这一作文命题,我觉得还具有稳新巧3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赵清芳进一步解释,“稳”是指作文沿袭了“情境写作”的命题思路。“毕业前”“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如何给自己画好像”,这些情景设置很契合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尤其是“写一封信”的要求,进一步明晰了“实用文写作”的指导思想。
“新”是指强化了“哲理思辨”的理性光芒。“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这些语句和问题的表述,无不体现出鲜明的理性色彩和哲思光芒。“我觉得这是今年作文命题非常重要的一个导向,引导我们的教学走向理性、走向哲思,引导我们的学生关注个人自省、关注人生意义。”赵清芳说。
“巧”是指开辟了“个人叙事”的巧妙表达。从“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宏大的时代背景,更绕不开个人的家国情怀。“只是就叙事方式而言,比往年的作文题目更巧妙,更接地气,更能激发出学生的个性表达。”
汪颖说,作文主题扣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意在考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获得高分,考生一定要“站位高、立意新”,学生可以从个人、民族、国家的层面为自己画像,比如如何从偶像中汲取民族的精神力量、个人如何成长、个人在社会上的担当等,都是学生可以立意的方向。此外,要注意文体特殊格式,这是给高一学生的一封信,要注意应用书信格式,同时注意情感的共鸣。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7日,1071万名学生迎来一次特殊的高考。历来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否真的如考前社会普遍猜测的以疫情为主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教育专家。
由于使用不同的试卷,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记者梳理发现,11道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与疫情相关。疫情所引发的全社会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职业情怀等各方面的思考,均体现在命题中。
“对于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气,也是一次全国抗疫再学习、再教育。”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天津卷的“中国面孔”,则聚焦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等人物;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
相当一部分作文题目贴近生活、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发现自我。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的“带你走近____”,北京卷的“一条信息”,上海卷的“转折”等。
此外,北京卷涉及的北斗卫星、江苏卷的智能互联网等主题涉及最新科技话题,彰显了高考命题的前沿性。
专家指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做到了有机融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关心社会时政,充分了解、积极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对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也体现在今年作文命题中。太原成成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林林表示,今年的试题加强了对批判、辩证思维的考查。
陈志文表示,今年不少题目考查内容不局限于材料事实本身,而是重在考查思维方式。如全国Ⅰ卷的“历史人物评说”,“面对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设置议题,要求考生参照现实,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此外,对实用文体掌握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新特点之一。全国Ⅰ卷要求作文为发言稿、全国Ⅱ卷的要求是演讲稿形式、全国Ⅲ卷规定体裁为书信、全国新高考Ⅱ卷规定写主持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