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一代代读书人的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读名著就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这非常重要。”近日,著名作家、学者周国平在北京参加《琥珀经典文丛》首发式,并于会后接受记者专访。在谈到阅读经典重要性的问题时,他提出了以上看法。
当天,面对着台下朝气蓬勃的数百名学生,周国平说,他特别羡慕,“现在有出版社把那么多名著带到你们面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可没有:少年时代的我,基本上没读什么名著”。
周国平爱读书,是亲人朋友们都知道的事。11岁那年,他小学毕业。周国平说,当时凭着小学考初中的准考证,可以到上海图书馆看书,“那是我一直盼望着的事情。第一天,我借的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但没看懂。结果,整个初中,我都不太敢去碰外国名著”。
“后来我读高中,阅览室的墙上贴着高尔基的语录: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太能表达我的心情了,我就是非常爱读书。只是,对国外的著作还是读得少。”周国平回忆道。
直到考入大学,周国平才在同学的带动下,发现了世界文学的宝库。那个时候,他知道了托尔斯泰等许多伟大的作家,看了很多国外作品,“我想,我这一辈子心灵的成长历程,是在大学一年级奠定的。我看很多课外书,然后写日记,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基本我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
但在当时,周国平还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当作家。他笑着说,即使我不当作家、没成为学者,我仍然会继续读书、写日记,“因为,读名著就像是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提高辨别力,这非常重要”。
在出版方这次推出的《琥珀经典文丛》中,周国平为《小王子》、《鲁宾逊漂流记》写了序。他说,自己一直特别喜欢这两本书,“经典本身始终是经典,加上名家导读,可能会起到一些推荐的作用,能给读者提供参考。等到读者真的具有一定辨别力和鉴赏力时,他就会选择自己想读的书”。
具体到该读哪些经典作品,周国平说,每个人要读的并不一样,个性、成长经历以及年龄段的不同,都会各有适合阅读的书籍,“大家要在经典名著的范围内,去寻找你的知音。找到之后,就会发现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欢乐的源泉”。
“有些书,之所以我们叫做‘经典’,是因为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一代又一代读书人选出来的。读什么书要有自己的见解,但这些‘读书人的意见’,你是可以参考的。”周国平幽默的说。
不过,虽然读者基本都能知道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但在书店里,却不时会出现经典名著大幅度打折的现象,甚至有读者戏称“经典名著是印得多,买得人少”。周国平则表示,“经典泛滥”意味着它们仍然具有市场价值,“否则出版社不太可能不断出这些书”。
“文学的魅力和电影的魅力是有区别的。比如,电影是视觉艺术,当然有它的长处,比如会比较形象直观。但在发扬这些长处的时候,就不得不舍弃文字艺术。”周国平也注意到了当下经典作品频频被改编为影视剧的现象,他对记者说,二者性质不同,“文学是语言艺术,能对人的心灵生活、心理活动做出细致深入的描写。这一点在电影是无法表现的”。(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