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化散文开启一代文风,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从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著作《文化苦旅》面世之后,关于余秋雨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评价说,余秋雨是过去二十年来,前后评价落差最大的一个作家,这确实没有错。
余秋雨当年凭借《文化苦旅》红遍天下,这个时候的易中天却正是最贫困潦倒的时候,易中天也因为余秋雨诈捐的事件对余秋雨不屑。易中天曾在文章中谈及文化历史大散文时说:
我认为,夏(坚勇)先生的历史大散文,无论气度还是识见,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响和销量不可同日而语,这不公平。
而这个某先生,说的就是余秋雨。后来,易中天甚至还说余秋雨是天下第一傻,评价是极为的犀利。
还有一位诋毁余秋雨的人物叫王朔,他习惯公开批评众多文化名人,言辞激烈,因而被称作文坛恶评家。
包括余秋雨之类的,都被人认为很有文化,字里行间透着他们熟读一些中国的旧书,经呀、佛呀、道呀、屈原呀、嵇康呀、苏东坡呀……但他们说的不都是那一套吗?也就是道德呀、正义呀。善恶报应呀,几千年来就是这一套,这点儿思想。他们以为现在的中国还是这思想,好像这就够了。如此陈腐,再吊多少本书袋又有什么意思。
王朔又进一步地说:就余秋雨这么个文风,这么写东西,这么冒充文化的人,好像还不多见。王朔则是认为,余秋雨的水平还是拘禁在之前传统的那个大框架中,他无法挣脱,是一个假货。
俗话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面对铺天盖地诽谤自己的声音,余秋雨很淡定的说到:
以骂我为职业的一共五个人,后来推出一个,剩下四个。以前都是我的狂热崇拜者,但崇拜过了头,一个盗印我的书,一个抄袭我的书,都受到我的斥责,他们就转身成了攻击我的人……他们最想与我辩论,我当然不给他们机会。我以无言的方式,把他们锁定在他们的等级里。
台湾作家白先勇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认为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成就最高,他说: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思索天下的灵魂。他还说: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诗人余光中的评价得很精准: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对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一本书,余光中说到:他在《文化苦旅》里面所写的,写到三峡,写到苏州。他把这些地方称为文化的现场,就是说,到了一个有历史或者文化背景的一个风景区或者一个名城,然后引发他的联想,感想,甚至文化的评论。他是这样的一种写法。当时我给他一封信说,你这样的写法,把知性的材料用感性呈现出来,非常有效果。
除了白先勇和余光中,有个年轻读者还曾调侃金庸,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金庸先生听后,幽默地回答说: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啊。由此可见,金庸对余秋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肯定的。
文学家对余秋雨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也抵不过自己在读他作品时,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读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之后,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余秋雨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字之美,文化之灿烂。
读过余秋雨散文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感受,他的文风清新脱俗,写得也是很有韵味,每一篇散文都是从文化的大框架出发,不仅思考了文化,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历史,这在文学史上是独一份。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情怀,那就是尊重文化,从而敬畏文化,他的作品会让人自然而然会去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当我们进去之后,便会沉浸于其中。
1992年,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瞬间火爆,成为当时的网红书,畅销全国,各大中学语文老师争相推荐。全书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这本书从西北的莫高窟到江南的西湖,从四川都江堰到新疆喀什,名山大川被余秋雨徐徐展开,读这本书如同进行一场思想的穿越,在跟随着余秋雨的笔触畅游名山大川的同时,寻求中国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脉络。难怪不少网友将该书称之为行走的哲学。
阅读《文化苦旅》,抛却阅读本身能带给你的平静与积累之外,他在书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背后的思考更是必读的理由。它会让你从内心里骄傲于五千年历史的深邃,也会感慨时代的终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