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田来怀同学的邀请,今在美术馆观瞻余秋雨先生翰墨展。晚间又与余先生交谈良多,零距离聆听先生的文化倾诉,受益匪浅。个中感触以记之。
读余先生的书有一些,看他的书法尚属首次。翰墨展呈现的是先生多年的作品,包括《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大圣塔碑》《金钟楼碑》等碑文碑书,还有《离骚》《逍遥游》《赤壁赋》《心经》等大量译作。先生的碑文碑书可谓恢宏、高雅,先生的书法兼容庄严、潇洒,都是先生自撰之文、自吟之诗,可谓亦文亦书,是先生文化苦旅的代表之作。
书法载负文化,书法是传统文人的宗教。在余先生的书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文化心理、生命感怀以及精神追求。先生通过书法展开他的文化书写,通篇诉说着文化,传承着丹青力量,展现了先生文化追逐与创新的旅程。先生的书法不是独立的技艺,而是文化作品和文脉的传承,先生可谓是恢复书法这一文化传统的典范。
由衷敬佩余先生的为人景致。先生以历史文化散文名世,引领读者泛舟千年文明之河。先生知识渊博、文化丰厚 ,虽年逾古稀,却极度谦逊,谈间始终散发着文化棉力。先生作品说“一座城市若想由繁华上升到诗境,一靠景致,二靠故事。”我想,人亦若此,倘若提升品位,一要情怀,二要格局。情怀是成长之诗,格局是景致之诗。依稀还记得先生有本书写过,一座城市真正的气度,不在于接待了多少大国显贵,而在于收纳了多少飘零智者;一座城市真正高贵,不在于集中了多少生死对手,而在于让这些对手成为朋友;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拥有很多精神孤岛,不管他们来自何方,也不管他们曾经在别的地方有什么遭遇。其实,做人也是这样:The most precious thing is not what you have but the people Around you。感谢陈嫣然的贡献,你也这么多次说过。
翰墨再现了余先生的孤笔情怀。先生作品说“时有夜潮袭南窗,我擎孤笔在汉唐”。余先生30多年婉辞一切社会事务,专心文化考察写作,为社会贡献庞大数量著作,此次翰墨展出的庞大“书壁”就是写照(满墙的作品见图片)。其实,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甚至,当遭遇顽症,孤笔的人希望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我们,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气质。
更加敬佩余先生的文化自信。千年古迹、丝路花雨、沧桑古道、荒漠残阳、城邑残壁……这都是先生笔下的丝路之美。先生用脚步丈量着文明,立足世界寻觅中华文脉根基。先生说“我们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重心,并不是对古代的缅怀,而是从古到今存在的现实。“一个修建万里长城的民族,却打通了丝绸之路,我觉得这是中华文化力量的彰显。余先生说“全世界文明在我们这里融合,意味着奇迹要出现在中国,大唐出现就是这样”。所以说,就像当初丝绸之路成就大唐一样,一带一路也昭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这是文化的力量,国之血脉。如果将一带一路建设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结合,建立一条宏伟的文化交通线,不仅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还可帮助我们在多元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提升。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争取海陆空天网五大疆域主导权,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文化,文化才是第一疆域。先生补充道“不仅是第一疆域,还是第五疆域。”
余先生是历史文化大家,但先生也是有情感的人。有人说先生的作品“无非是一个遗老低头在不断的长吁短叹。”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建议,你可看看他的“书壁”再去评价。《逍遥游》有一段话说得好,如果有人乘着天地之道,应顺自然变化,遨游无穷之境,那么他还需要凭籍什么呢?因此,可以说,至人无需守己,神人无需功绩,圣人无需名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