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晨报的《16上海囡“逃离”名校 投奔浙西南山村国学堂》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了这则新闻。
这所位于浙西南山村的学校名为“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采用的是我国台湾读经推广者王财贵教授的教育理念。那么,这所学校与王财贵有怎样的关系?王财贵颠覆传统的教育观究竟是怎样的?前晚,晨报记者连线采访了远在台湾的王财贵教授。
“我十七八岁时,一直在想,杜甫、李白、朱熹、王阳明、钱学森、鲁迅等人是怎样长大的?后来,我发现我和他们的差异在于,他们小时候读的书是一辈子都有用,而我的却不是,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能成大才。从此,我走上国学读经之路。 ”
王财贵教授在与晨报记者两个多小时的电话采访中说,他之所以踏上国学之路,只是来源于心中的一个疑问。
晨报记者:对“上海16名孩子放弃名校,投奔浙江山村国学学校”的事情,您怎么看?
王财贵:这很寻常,传统教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多元化的教育,是世界的潮流。这些家庭不远千里送孩子去求学,勇气可嘉,他们的选择,我要恭喜,这些孩子有福气。
王财贵:这所学校和我没有投资、管理和经营方面的关系。但是,我是读经教育的推广者,我为学校做过教育指导,这所学校在三四年前成立时,是全国第一所政府允许办的读经学校,所以,为了鼓励,我允许他们使用我的名字。
晨报记者:现在很多国学读经学校拿不到批文,有些是采取注册培训公司的办法来打“擦边球”。您如何看待这些学校的“夹缝中生存”?
王财贵:我相信教育界会越来越开明,教改的实验应该被鼓励。上不上这种学校是自由的,如果孩子没有明显的长进,家长不可能把孩子送去,这种学校也不能生存。
但我觉得国学学校或读经学校也应该可以参与统考。其实,遂昌的这所学校也成为遂昌县城的一个特色。有一次,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协会来遂昌考察,这个学校的孩子表演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英国友人大为赞赏。
王财贵: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性。孩子的潜能无穷,我们不要给他设置太多障碍,而是要做到轻松愉快,跟孩子一起成长。老师最重要的品质还不是有爱心、恒心和耐心,而是了解人性。
譬如学语文,不必从白话文学起。直接读经,是提升语文程度的快捷方式,读了一点经,白话文不必教,就自己会了。读经的概念是读诵经典,只管把经典拿来,原汁原味的,多读熟读,先不管理解不理解,以后可以用一生去理解。
而所谓经典,就是“最高明的书”,大家可以自选,认为最重要的先读。我建议第一本是《论语》,其次是《大学》、《中庸》,再其次《孟子》、《易经》、《诗经》,然后才是《老子》、《庄子》,然后才轮到唐诗、宋词等……
晨报记者:听说儿子是您教育的试验成果,他读经后,从班级成绩倒数,成长为初中、高中和考硕士都是第一?读经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王财贵:我的第二个孩子在小学一至三年级都是班里二三十名,老师并不看好他。到了他三年级,我把一本书给他说:“孩子呀,从今以后,每天背两章!”《老子》81章,他用40天背完了。
之后再读《论语》,读了不过半年,他整个气质都变了。五六年级时成绩名列前茅,初中时全班第一名。初二,老师叫他跳级考高中,他到高中,全校第一名。考上台大以后,读了三年,考研究所,又考第一名。
读经的意义在于它让孩子开发潜能、品学兼优。能从自学中发展思考力,而这对所有其它科目的学习都有帮助。
晨报记者:您主张孩子在13岁前听尽世界名曲,看完世界名著,用经典的教育扎稳一生学问的基础。但孩子能懂吗?
王财贵:孩子的学习,是吸收记忆的黄金时期,他是不需要“懂”的。他只要把一切优美的艺术作品听熟悉看熟悉,再把一些饱含智慧的经典文章背熟,那些天才的美感和圣贤的智慧,自然能对他产生熏陶,他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懂”。
王财贵:不会,从我国台湾的孩子来看,他们离开学校几年,再回归学校,会出现1-2个月的震荡适应期,但之后能马上跟上去,许多还会超越其它同学。
王财贵:教育应该回归人性,该怎么教就怎么教。针对人生成长的各阶段,给予相应的教育,进一步,还要针对个别的差异,因材施教。譬如,如果让全国十岁的孩子都统一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不考虑每个人不同的接受能力,就不符合人性。
晨报记者:从您一生的努力来看,您认为国学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现在学国学读经的人数有多少,国学回归大众,有什么途径吗?
王财贵:国学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本质是讲做人的学问。现代化之后,我们拼命学西方,但却遗忘了自家的财富。近代的中国人,既丧失了自己,又没有学到西方的精粹。
要回归到文化的根,从小读经,是最切实简捷的方式。令人欣喜的是,读经的风气渐渐展开了,现在,如果连读三字经弟子规都算的话,台湾读经的儿童,超过100万人,内地则超过1亿人。
不只孩子要读经,成人也可以读经。我希望全民都能从读经受益,最近提倡“全民读经,读语一百”的活动,就是每个人把《论语》读100遍。记住:只读原文,不要看注解。我想,只要14亿人口中有7亿人读过《论语》100遍,我们民族将不可限量。
王财贵:未来的教育趋势,一定是更多元、更开放、更自由,带给孩子真正的帮助和成长,培养出多方位的人才,才有国际竞争力。
晨报记者:部分上海孩子的家长去浙江求学前,曾在上海附近到处找是否有这样的学校。未来,您是否会考虑在上海办学?
王财贵:我二十年来,只是推广读经教育的理念,不曾自己办学校,但各地似乎都有以我所推广的理念所办的读经私塾,上海也可能有。我自己想办的是千年书院,选址还未定,需要取得政府的支持。如果晨报以后愿意推广国学,让更多人学习中国文化精粹,我一定会支持。
王财贵于1949年4月10日出生,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师从国学大师。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
1994年起,他在两岸及世界和地致力于读经教育推广,做了1000多场阐述个人教育理念的演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