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与《借我一生》:张扬的大度与刻意的细节

2021-02-10 13:30:14  阅读 86 次 评论 0 条

  他说这书写了家人,写了许多还活着的人,所以就“完全可信”;可分明有许多写家人、写活着的人的书并不可信。因为他以为中学生在“文”中的作用没法和工宣队、军管会相比,想以此证明自己在“文革”中是无辜的;可在“文革”中作下大孽的中学生并不少见。还因为他说,写完《借我一生》后,要退出文化圈,不再参加文化活动了,而我则以为余秋雨作为一个文化人,只要一活动,很可能便是文化活动。所以,我说他的“苦旅”远没到头。

  待到读完《借我一生》,我愿相信他写的“完全可信”,因为我欺骗不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也相信他在“文革”中是无辜的,因为咻声不已,却不见有谁举证过他的伤害人的事实,而他的一家,却自始至终都是“文革”的受难者;我更相信他远离文化圈的愿望真实可信,因为他在许多文化人不敢涉足的领域,取得了许多文化人不敢企及的成就,但遭遇的却是抹不净的口水。这样的文化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余秋雨有完美癖,用之于辞章,是成功的;形之于行为,则物议多多。看不得作家的作派,但别迁怒到作品上去。在散文中,硬生生地咀嚼出学术的“硬伤”来,那种咬文嚼字,实在有些不地道。我敢说,所有把余秋雨说得一钱不值的人,对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余体散文”,其实都嫉妒得两眼出血。

  即便是那些宣告“文化大散文”已经终结的人,也知道余秋雨所开创的散文新体,有着强劲的生命力。直到今天,能把散文写得如此恢弘大气、精思巧构、文采斐然的,我以为只有梁衡与余秋雨。正是贪恋《文化苦旅》的余味,我读完了600多页的《借我一生》。虽然它是自传,却也一样不失“余体散文”的本色;虽然有一些意气之辞,但启迪与欣赏的双重享受,却不是在随便哪本自传中都能得到的。

  自传终要像部自传。但真正能在《借我一生》中鲜活起来的人,是那冤死于《红楼梦》,却又以颜真卿的《祭侄贴》相伴着“我”的叔叔;是那受尽百般陷害而宽恕一切,自己什么都不怕了而天天看报为“我”担忧的父亲;是那76岁高龄,还得为全家的苟活偷安而独身登上返乡火车的祖母;甚至是挥之不去、避之不掉、缠之不休,幕前幕后以深文周纳、栽赃陷害为快的“金牙齿”……作为传主的“我”,却淹没在百般辩诬的情绪中。作为自传,《借我一生》中的“我”是苍白的;但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与整整两代中国人的众生相,却是鲜活生动得可以。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20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