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墙”:一村人的“耕读故事”

2021-02-17 02:42:56  阅读 77 次 评论 0 条

  踏进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村委会办公楼的楼道,赫然呈现出颇为惊喜的一幕:一面“励志墙”上贴满了各种录取通知书!

  在上百张证书中,经徐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徐世林一一介绍,其中,“一张毕业证书”和毕业照中徐迁顺追求文化知识的“励志故事”,特别勾起了记者的好奇。

  照片中的徐迁顺,眉清目秀,眼神中透着智慧。 “徐迁顺,是我妹妹,这张录取通知书,对妹妹和我一家人而言,有着一段不平凡的难忘故事,能编出一本书哩!”徐世林感慨道。

  1991年徐迁顺被青海师范大学录取了。徐世林回忆当时的情景:“太好了!说实话,比我自己考上大学还高兴呢。”

  1979年, 高中毕业的徐世林,刚刚走出校门,对大学满怀着渴望和憧憬。不幸的是,因为父亲患有严重的肺心病,长期需要买药打针,家里缺劳力,生活窘迫,徐世林只好含泪退学,务农养家糊口。

  徐世林看着五叔家的堂弟徐世梁背起行囊去北京大学读书的场景,他既高兴又羡慕又心酸……五味杂陈涌上心头。

  但是,徐世林看着病重的父亲、看着家中堆下的一袋袋青霉素药瓶,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扛起家庭的重担!

  当然,徐世林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认定山村里的孩子要改变自身的命运、家庭的命运、村庄的命运……只有发奋苦读,跳出农门,才能实现幸福的梦想。

  那一年,妹妹徐迁顺考上高中,本来是家中的一件喜事,可是看着躺在炕上的父亲、清瘦的母亲,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父亲看着女儿手中乐都三中的录取通知书,沉郁犯难了十余天,不知道该怎样对女儿开口,但最终还是痛苦地说了:“顺儿呵,爸知道你学习好,也知道你的心思,应该让你继续上学,可你也明白咱这穷家的情况……”“要不咱还是别念了,师范学校你也没录上。一个女娃娃念高中也没啥用,还不如早点找个人家嫁了吧。”

  父亲的话,句句像块巨石,重重地压在了女儿心头,她溜进屋里沉默不语,眼泪却顺着脸庞哗哗流下来……闷闷不乐,好几天不出屋。

  “父亲呀,女娃不读书,命比男娃苦,嫁到人家,身不由己,就苦一辈子啊!”徐世林看着妹妹一直紧闭的房门,不忍心妹妹也和自己一样放弃学业。

  “父亲呀,我妹妹成绩这么好,不仅不能停她的学,还要让她上县上最好的学校。”徐世林耐心地劝说爸爸。

  于是,徐世林揣着两盒饼干,领着妹妹徐迁顺走了20多公里山路,来到乐都一中,想求老师收下妹妹读高中。看着两个年轻的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老师没有收饼干,反倒拿出一张卷子。

  “你要考得好的话,就留下来吧。”一直担心的徐迁顺喜上眉梢,她精心解答摆在眼前的这张决定命运的考卷。终于,她从乐都三中考入乐都一中,如愿以偿。而且,经过几年的高中学习,1991年她顺利考进了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习。

  在徐世林的帮扶下,家里徐迁顺的三个姐妹一个个读了本科、读了硕士,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

  除了徐迁顺,“励志墙”上还记录了村子走出去的众多学子:徐世梁,北京大学;徐世晓,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研究所;徐英国,武汉工程大学;盛兆俊,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硕士、大学生名单满满一墙。

  这个坐落在凤凰山下的小村庄共有210户735人,孕育出了28名博士、硕士及264名大学生。

  在徐家台村,各家各户深知“读书才有出路”的道理,别家培养了会读书、有出息的孩子,自家也要不甘人后。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徐世林精心策划了这面“励志墙”,用一张张毕业证书将这些走出大山的学子的脚步记录了下来,同时激励村子里正在读书的孩子。

  “这几张北大、中国社科院、天津大学的毕业证书,是来自我们村有名的‘三博之家’,徐世梁、徐世晓、徐世栋三兄弟都是博士。他们的父亲是我的五叔,五叔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里的孩子都考出了大山。如今徐世梁、徐世晓分别是南京大学的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林说。

  教育给徐世林家族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家庭走出一名大学生,往大里讲,是为国家做贡献,对自身家庭来说,也是改变了自身、家庭的命运。

  像徐世林家这样有多名高材生的家庭,在徐家台村并不是个例。村民李家莲老人的四个儿子中就有两个考上了大学,小儿子考取了长春理工大学,如今在山东工作。

  “小儿子在山东工作,经常会打电话来,说我们老人家里早晚多鼓励孙娃们,向前辈叔叔阿姨学习,心存高远,踏实学习。”李家莲老人满脸喜悦,指着北屋内两面墙上的80多张“三好学生奖状”说,“你们看看,我俩孙女优秀吧,我盼着她也考上个大学、考上个博士,成为村里的第四个博士呢。”

  走到徐世林家的二楼,看见门楣上赫然写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匾额。为了能让这种耕读风气代代传承,徐世林就和村里考出去的人商量成立一个“博爱协会”,意取“博士爱护学子”,反哺桑梓,对村子里家境贫困的学子在上学方面给予资助,为家乡的孩子们注入学习奋斗的动力。

  父母的教育和家乡的文化气息,如雨露般融进了每户人家,每一个莘莘学子的心里。让村里的每一个人知晓家国兴旺、离不开人才的道理。

  徐世林和村“两委”班子还想凭借着徐家台村“耕读传家”的盛名,再借徐家台村毗邻瞿昙寺景区的优势,振兴村里的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产业,让省内外的父母带着孩子们来观光体验村史馆的“励志墙”,以此带着村民进一步兴文化兴旅游产业奔小康。

  “希望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也能回到村里,返乡创业,推动村经济发展,带着村民奔小康。”徐世林说。

  来龙羊湖畔,看乡村的微笑过去的龙羊峡镇区。 过去村民的土坯房。 过去住所的土坯围墙。 黄河村村集体投资了一家餐饮企业。 黄河村村民正在为游客采摘杏子。 村民正在为游客称三文鱼。 村民在自家开的客栈里为花浇…【详细】

  班玛: 展现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万山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着雪山内外,一排排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房,聚居着各民族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书声琅琅;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如今,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广袤大地上,处处展现着民族团结进步…【详细】

  “草原专家”罗日盖盛夏,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处处都是水天一色、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湖泊、湿地、野生动物等浑然一体。 在绿草如茵的满掌乡木热村,记者见到了64岁的达日县自然资源局草原站站长罗日盖,他中等个头、皮肤黝黑,腿脚不是很好,但眼睛…【详细】

  让“国家公园式的青海”更充满魅力玛多湖泊。 野马岭湿地。 昂赛大峡谷峡口。青海日报记者杰拉摄 青海,千山堆绣、百川织锦。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奇山峻峰横亘东西,长江、黄河、澜沧江源远流长,2000余个内陆湖泊星罗棋布,…【详细】

  以路为业 薪火相传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青春韶华奉献在路上,用鲜血与汗水守护着路网的安全畅通。他们就是毅然接过父母手中接力棒、践行新时代“两路”精神的“路二代”“路三代”。 王兴荣便是一名“路二代”。1988年11月出生的王兴荣,现任曲麻莱县公路段…【详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209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