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中国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扬州市文联、扬州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颁奖典礼将在扬州音乐厅隆重举行。
昨日下午,参加本届“朱自清散文奖”的作家代表们陆续抵扬。在他们当中,张新颖、车前子、宁小龄、李东华、马小淘、周晓枫等人,参观了扬州的朱自清故居。一个不大的庭院,沉潜着一代散文大师的品格。作家们感叹:“走在朱自清故居里,仿佛读完了先生的一生。”
在扬州的众多小巷中,安乐巷不算长,却因为一座“朱自清故居”,让这里成为天下文人都想来走一走、看一看的文学圣地。作家团还没到,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就已经站在故居门口,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推开大门,墙壁两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镌刻在两边墙壁的红木板上。这一边,是朱自清的名篇名作:或是《背影》,那一个步履蹒跚的背影,却凝聚了天底下最深沉的爱;或是《荷塘月色》,那一片月下的荷塘,至今还在中国散文界散发着迷人的清香。这一边,是朱自清笔下的扬州,有《扬州的夏日》《说扬州》《我是扬州人》等,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朱自清都把个人的生命感受,和扬州这座城市,紧密相融。
迈进故居,右手就有一个小小的庭院,不大,却因为朱自清曾经居住过,让作家们一走进去,就不自觉地低言慢语起来。推开门,墙上挂着一幅朱自清先生的油画像,画面上,朱自清身穿西服,目光温和,遥看远方。朱自清故居负责人韩峰说,这是朱自清在世时,著名画家李宗津为先生所绘的真迹。那时候,朱自清已经非常清瘦了,但是画家为了让先生在画面上更加饱满,在用笔上还是略微艺术修饰了一下。就在这间不大的屋子里,朱自清就曾居住过好几次。如今,陈列在这里的柜子、烟斗和笔,都是朱自清先生曾经使用过的,这些文物,弥足珍贵。
东厢房,是朱自清父亲朱鸿钧的住所,朱鸿钧又名朱小坡,因为一篇《背影》,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形象。朱小涛介绍,朱自清在文学上能有那么高的成就,和朱鸿钧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朱鸿钧的家教非常严格,特别是对朱自清的作文,一直都要求很高。每天晚餐的时候,就喜欢在桌上摆上一碟花生米,一盘豆腐干,让朱自清把在私塾里写的作文给他看。如果私塾先生觉得好,写了很好的评语,朱鸿钧就会很高兴,把朱自清叫到身边来,给他吃花生米、豆腐干。如果私塾先生写的评语不够好,就会非常严肃地批评,甚至,还有撕烂他作业本的往事。多年之后,当朱自清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后,特别是朱鸿钧在散文集中看到自己,那种油然而生的欣慰和自豪,让这位老人无比激动。在西厢房内,还有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上面有朱鸿钧,也有朱自清的儿子朱闰生,就是朱小涛的父亲。一家人在照相馆里,背景是瘦西湖的五亭桥,那种安详和喜乐,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这处“朱自清故居”,其实是当年朱家租住的。朱小涛介绍,在朱自清的爷爷那一代,家里人还当着小官,家境还算丰裕,到了朱自清父亲这一代,家道就有些中落了。甚至常常不得已将家中一些珍藏的文物典当,用以家用。尽管如此,在这里,仍然有着朱自清很多美好的回忆。否则,他也不会用一句“我是扬州人”,把自己和扬州永远联系在一起。
在朱小涛的引领下,在这所故居里行走的每一步,都似乎能和朱自清先生遗留下来的精神内核产生关联。庭院里的青青翠竹,不就是先生高洁气节的象征吗?而在扬州,朱自清所留下来的痕迹,也是非常深刻的。
在展厅内,陈列着好几张朱自清的老照片。一张是在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回到扬州与武钟谦完婚,尽管这也是包办婚姻,可是两人却相敬如宾,武钟谦勤劳持家,深得朱自清之心。可惜的是,武钟谦在1929年病逝,朱自清为她写下至情名文《给亡妇》。此后,朱自清还携带着续弦陈竹隐回到扬州小住,照片上,陈竹隐轻轻挽着朱自清的臂膀,两人的脸上,都挂着一脉温情。
“走在这里,特别让人感慨万千,每个中国人,都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你一迈进这个故居的时候,那些美好而隽永的句子,就一再浮现出来。朱自清先生是一本厚重的书,在这里,仿佛能读完先生的一生,不仅是他的人生历程,更有他的精神内在。在这里走出去的,不仅有朱自清,还有朱家其他的杰出人物,这些都是令人感到敬佩的。”《人民文学》副主编宁小龄感叹道。 记者 王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