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人励志有意思吗 伪名言泛滥折射出什么?

2021-11-10 09:28:27  阅读 49 次 评论 0 条

  “你想用卖糖水来度过余生,还是想要一个机会来改变世界?”“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近日,在无数“果粉”以各种方式悼念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辞世时,各种假托乔布斯的名言频现微博。且不论此行为是对这位IT巨人的追念还是亵渎,俨然渐成微博空间中一道“夺目”的风景的各种“伪名言”风潮也许更值得关注。其实,人为炮制的“哈佛校训”、假托名人的“伪名言”等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以讹传讹的现象,早前便曾引起人们关于凸显国人的盲从,“伪知识”、“伪文化”对大众的负面影响,及至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否合理等方面的质疑与担忧。如今有着无数拥趸的微博无疑为“伪名言”的再度泛滥打造了巨大的温床,它所“抚育”的这一日益强健的文化“怪胎”,除了让人复想起往日的担忧外,也许可以折射出更多值得反思的东西。

  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为互联网发展铺就了高速公路,藉此生发的微博迅速成为继博客带来全民写作时代后,网络锻造的最便捷最宽容的大众诉说窗口。事实上,无论是博客还是微博,去精英化是它们与后现代文化相一致的最大特点之一。微博用最低的门槛最有效地打破了公共领域书写言说几乎一直为精英知识分子所把持和垄断的局面,为公众提供了足以纵情狂欢的公共空间。在微博中,时事八卦、文情诗性、家长里短、郁闷牢骚等社会事件与公众情绪,一股脑地被汇流成一种以网络“排泄”为特征的公共话语奇观。然而,在去精英化的大众文化潮流中,具有自由化、碎片化、游戏化、娱乐化等特征的微博诉说难以克服其浅表性和速朽性,这使得以“80后”、“90后”为受众主体的微博群体在簇拥和鼓噪着这种趋势的同时,又无法忍受网络喧嚣多为腻腻歪歪、絮絮叨叨的鸡毛蒜皮类信息烟尘的内在无聊与浅薄。这便为“伪名言”的流行埋下了种子。

  在微博话语去精英化的努力里,潜存一种对精英表达渴望的意识,让网民在制造速朽话语、淹没在速朽信息的过程中更加强烈地渴望出众、深刻与不朽。于是,对于信息制造者来说,信手拈来制造“名言”,便是他们一定程度上趋向精英表达,甚至达致某种不朽的最简单、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和安慰。除了纯属恶搞的“名言”外,部分微博群体用复制而来的,或是某时某地偶感而发后自我感觉富有哲理的语言片段,以戴上名人之冠的方式,为其话语镀上一层“金”。这层“金”,让也许普通的一句话瞬间可成“金玉良言”。借此,在表层意义上,可使自己的言语在微博海量信息中上浮或缓沉,获得可能的“关注”,而在深层意义上期望获得的则是自我确证与精神上升的强化。而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面对信息之海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网络书写,“名人”成了公众迅即辨别言语分量的重要标识。于是,“伪名言”就得以在微博中被制造、生长和蔓延着。

  也许更不容小觑的是,这种“伪名言”类的手段,渗透出的正是当下自我意识上升的新一代价值主体内心强大的自我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又恰恰以强烈自我意识的表象示众,让人难以发现这种表象所掩盖的内在精神深层悖反。人们或者从微博中尾随名人大腕后的成群粉丝的盲目崇拜里担忧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空浅,或者从微博中许多人夸张无聊、肆无忌惮的自我张扬表达中忧虑甚至厌恶年轻一代的自恋、自狂、自负的极端自我意识。殊不知,这两种熟悉的倾向常常同时存在于自视极高却又在盲从精英中自我矮化的同一群体中,二者在他们体内形成的强大张力背后的自我认同危机,正是这一群体通常表现出的迷惘症候的病灶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我们应该感谢并认真观瞧“伪名言”这面镜子。(乔燕冰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24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