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不只是一个励志故事

2021-11-20 17:53:14  阅读 55 次 评论 0 条

  最近,北大博士肖清和的论文后记引发关注。在这篇后记中,他以个人小传的形式袒露了其22年的艰难求学路,让人们得以一窥这位青年学者的励志成长之路。

  平心而论,一个人考入北大,一直读到博士,不说功成圆满,也算学有所成。但肖清和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二字所能概括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个体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其艰辛过程超乎常人想象。

  娓娓道来的笔触之下,我们仿佛跟随作者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安徽潜山的小山村,不禁为他“7岁还上幼儿园”哀叹,为他“小升初”取得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鼓舞,更为他贫困辍学不得已去放牛而心疼惋惜。

  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贫困却让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无异于一场无力反抗的灾难,但他从未放弃,放牛之时还能背下整本宋词就是证明。即便面临生存的难题,求学之火也没有在他心中熄灭。改嫁母亲的拼死坚持,好心人的慷慨解囊,都让肖清和深知“能学习”有多不容易。他在求学之路上奋力奔跑,须臾不敢停歇,生怕没考“第一”就丧失学习机会。

  如果说惴惴不安、患得患失,是肖清和少年求学的上半场,那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则是其转折点。在北大,他正式开启了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下半场,其努力和才华被更多人看到,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还得到本校保研的机会,直至博士毕业。

  回首肖清和求学之路,其跋涉之艰辛远非普通人所能体会,又岂是一篇后记能道明白的?还好,世间的法则没有失效,天道酬勤得以再次印证。苦难虽不值得赞美和宣扬,但即便肖清和的前半生剔除贫困这个关键词,却仍闪烁着人性光辉。

  困境之中不与世沉浮,他不向命运屈服的坚韧和勇气,放在任何时代都难能可贵。如今,肖清和已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治学路上想必有其踽踽前行的身影。而于他个人而言,肖清和的故事还在续写。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24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