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两千年的对话:藏在《年画·画年》中的青春修炼手册

2021-11-28 19:39:38  阅读 43 次 评论 0 条

  关于「年轻」,最常想到的一定是新生、潮流、朝气……不过,纪录片《年画·画年》的出现让笔者看到,「年轻」一词也可以用来形容跨越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

  2019年9月23日,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正式开播,相比其他平台,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其鲜明体现了深厚农耕文明的土壤中,所生发出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去年的《社火中国年》如是,今年的《年画·画年》亦如是。

  于纪录片中展现古老文明,同样希望引起年轻观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该如何于「古老」中散发「年轻」的气息?

  毋庸置疑,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年画·画年》的第一集,在年画研究学者、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任鹤林的讲述中,我们就了解到,中国最早的门神可以追溯到《山海经》的神荼郁垒。

  传闻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封神演义》中的钟馗、姜太公;《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张飞;初唐时期的秦叔宝、尉迟恭……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年画留下了与我国文化交织的独特印记。

  由于年少时的经历,在MENSHEN品牌创始人林进亮眼中,年画中「门神」元素的核心态度是沉甸甸的「守护」二字,也是他所创办品牌的灵魂所在。

  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年画从一种描摹于纸上的绘画体裁,成为了服饰上的流行元素。从韩国釜山国际时装周,到第三届意大利都灵时装周,MENSHEN品牌将年画文化与服装时尚相融,「门神」拥有了别具一格的现代视觉效果。

  除了秀场的时尚,在张信哲眼中,年画也可以身为民众的潮流,即「民潮」而存在。在《年画·画年》第二集《美妇胖娃》中,张信哲口中的「民·潮」年画正是民国初年流行于上海的月份牌,月份牌的出现取代了上海原有的小校场木版年画,成为了上海年画史当年的「新物种」。

  月份牌上勾勒的美妇,即是一种年画形态的演变,也是另一种年画年轻态度存在的方式,即与最具潮流的时代气息相融合。在外国商品最早于上海开店之际,月份牌作为广告宣传的产物,融合中国工笔与西洋擦笔水彩画的绘画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木板年画的传承与超越,为年画创作留下了难以忘却的一抹时代印记。

  「这些美丽的画报女郎,她们很忠实地呈现了在当时每一个阶段的流行、时尚、文化、生活的一些细节。」张信哲的这段话,笔者认为不仅是他对月份牌的理解,也同样是对于年画本身的理解。

  年画艺术绝非一成不变的,它并不一定始终创作于宣纸和木板之上,它有各种各样与之适配的媒介,而这媒介的数量趋近于无穷。对于不同人家而言,同样的年画也并非有着唯一的期待,它可以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寓意,融入不同时代的全新元素。

  但年画又是永恒的,它彰显着来自大众、属于民间那源源不断的艺术创造力,是每一个普通人对于幸福生活期待的缩影。也正是在此变与不变之间,古老艺术才能始终保持青春进行时。

  谈及年轻观众的审美,常常会听到一类误会的声音,不少人认为,当前年轻人痴迷潮流、夸张、碎片的快餐式文化,对于主流审美反而厌弃与叛离。但是,随着一应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在青年群体中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事实本不是如此。年轻人与传统艺术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色。

  而一部纪录片所呈现出的「年轻化」趋势,不仅是纪录片中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年轻,也同样是纪录片「创作者」的年轻。这样的趋势,在《年画·画年》之中,亦可窥见一二。

  《年画·画年》中,不乏能看到拿着画笔聚精会神的创作者。和想象中不同,这些创作者并非耳鬓斑白,他们其中大多都是正值青春的后生。天津杨柳青的杨家祖上世代都是宫廷画家,年轻的杨鹏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之后的他从事国画专业,接过了爷爷杨立仁以及父辈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

  除了创作和进行美术教学之外,杨鹏一家还周游国内外,在更为广阔的范围中传播年画文化。「我觉得所有老百姓603883股吧)对于美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向往、理想,全都在里边儿。」杨鹏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生活在杨柳青中的家家户户对于年画的情感。

  可见在杨柳青,有着对传统文化传承精神的年轻人不止杨鹏一个,而在《年画·画年》创作团队所奔赴的十八个年画主产区中,有着属于国人文化自信的土地,也不只有杨柳青。于此足以瞥见,年画艺术那年轻的生命力,依旧蓬勃不息。

  除了「传承人」之外,纪录片《年画·画年》每一集还邀请了不同的「体验者」。其中,有年轻观众喜欢的央视主播王冰冰、台湾歌手张信哲、《生僻字》唱作人陈柯宇、外国人研究会星悦以及壁画师佳佳等在不同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第二集中,身为歪果仁研究协会副会长、b站博主的美国姑娘星悦来到了杨柳青,想要寻找年画里的东方美人,为她的外国朋友们展示传统中国年味特色。在杨柳青「玉成号」第七代传承人张宏老师的指点下,星悦不仅了解了关于仕女图的文化知识,还亲自用画笔体验了给画中古典仕女「化妆」。

  体验者的加入,为我们常规理解中的纪录片增添了Vlog的质感,实现了与年轻观众更为日常的艺术表达。

  除了屏幕之中年画传承人的朝气蓬勃之外,屏幕外将镜头呈现出来的创作者们也同样意气风发。此番《年画·画年》的创作改变了原先「自说自话」的制作方式,其邀请在校动画系的学生一起参与纪录片中有关动画故事部分的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清华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等等知名高校的艺术类专业统统加入其中。对于学生们来说,参与《年画·画年》实现了他们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到现实创作的转换,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实践机会。

  而他们的「众筹」,也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多元、新鲜的解读视角与独特的生命体验。比如用「动画小剧场」还原年画里过年的场景,以及利用特殊摄影技术深入到年画内部等等方式。在这样视觉影像的加持下,《年画·画年》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多方位年轻化。

  想要实现纪录片彻底的年轻,除了内容之外,也与编排、传播的方式息息相关。这可以理解为,达成与年轻人的对话,不止需要年轻人所熟悉的语言本身,对话的过程、场景,以及之后的二次创作等等汇聚在一起,才能构建起一场全面的对话。

  单单在内容话题的编排方面,《年画·画年》就包含了内与外两个层面。于内,其将现在年轻人关注的恋爱、工作等热门话题,有机融入了年画的文化元素之中。如第二集《美妇胖娃》就以现代人「过年回家最怕什么?」的问题开篇,进而引出了过去人们常常于年画之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景,以及对儿女们的祝福期盼。

  于外,《年画·画年》七集的排播,也充分考虑到了传播时的场景感,除了上文所言的《美妇胖娃》会在初二「回娘家」的日子播出之外,正值恰逢西方情人节的正月初三,也将会播出「和合二仙」等爱情主题的年画。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贴合,令《年画·画年》更添一层穿越时空的既视感,推动年轻观众对纪录片自发与主动的传播。

  在传播形式方面,《年画·画年》充分兼顾了年轻观众对于短视频的需求。一集三十分钟的时长,一般由四至五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这些小故事可以在小屏传播时拆分播出,实现短频快时代下受众对于影视作品分众化、碎片化的需求。

  此外,更具价值的传播,绝非停留在单一文本之上,而是通过纪录片,激发观众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甚至三度创作的愿望。如此,不仅能令作品实现更进一步的传播,还能够推动《年画·画年》从一部纪录片向全维度IP的转化。

  本次节目中的体验嘉宾,在参加完节目制作后创作了若干种类各异的衍生传播产品。这其中,有歌曲——《生僻字》唱作人陈柯宇在体验完桃花坞木板年画之后,创作了一首可以广为传唱的年画主题歌。有表情包——清华美院的同学们特意设计了一套轻松有趣,可在今年春节广泛传播的表情包。此外,还有壁画师佳佳所绘制的壁画,以及来自各地的年画传承人与设计师们所设计的海报等等。

  写作本文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真的有古老的艺术与年轻的艺术之分吗?传承两千余年的年画,从历史溯源来看,自然是古老的。但它又在不断吸纳着每个时代最具潮流、新鲜感的元素,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内涵。

  在小屏传播时,承载《年画·画年》的短视频则是年轻的,但它以自身的特点与年画艺术的讲述形成良好适配,从而扩大了到达观众的范围,为古老艺术的新生助一臂之力。

  所以想来,古老与年轻之间,也许本就是相融共生的。而促使「相融共生」生发的,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每一个普通人。

  对于年画艺术来说,由年画「传承者」发起、「体验者」接力、「观众」学习的年画「再生链条」的形成,才能最终使得年画艺术实现生生不息的年轻。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25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