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队到钻台,变化的是他的工作,不变的是他钢铁般的意志。扎根一线的十余年间,他从事了石油钻井工的每一个岗位,历经了三类钻机的更迭。创新的想法从扎实的实践中喷涌而出,推进了工作高质高效完成。他用十五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个勤学上进的励志故事,完成了部队“黑马”到胜利油田最年轻技能大师的蜕变。
2001年,23岁的王建军从北京武警部队转业来到了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黄河钻井东安区域协调部,成为了一名钻井工人。从保卫工作到石油开发,穿上橘红色工服的那一天,他也曾感到迷茫。但变的是工作地点和行业,不变的是“枪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的服从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王建军暗下决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
然而由于钻井行业的专业性、技巧性,要干好这行谈何容易。王建军从老师傅那取经:多看书、勤思考、做笔记。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流程,王建军特地从父母家搬进了安静的宿舍。他还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找来专业书,每天一下班就扎进了宿舍,如痴如醉的吸收书中的知识。临睡觉前,他还要将所学所感记录下来。
好习惯贵在坚持。刚上班的三年来,王建军的学习笔记就达十余本,扎实的积累最终促成了厚积薄发的动力。
2004年,在时任32304队指导员李新亭的建议一下,王建军首次参加了黄河钻井总公司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一举夺得石油钻井工第一名,并被大家惊讶地誉为部队中闯出来的“黑马”。
如果知识仅停留在嘴皮上,那是纸上谈兵。大赛结束后,王建军有了试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想法。在师傅李新亭的带领下,他渐渐从工作难题中找突破,走上了技术革新之路。然而他的第一个革新成果却仅在当年黄河钻井总公司的“青工成果评选”中获得了优秀奖。
时任黄河钻井总公司团委书记李讯一句话点醒了王建军:“年轻人有创新的想法固然好,但创新要根植于实践积累。”
在一线年来,王建军从场地工、井架工再到司钻,将钻井工每个岗位干了个遍,也将大大小小、落后先进的设备琢磨了个遍。遇到紧急情况他总挺身而出,以至许多同事都还记得王建军被泥浆淋了一身的场景。技术革新也就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涌现。
在井队,搬运大大小小的接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长约60、70公分,重达70、80斤的接头,一旦用力不稳还易造成砸脚等安全事故。“如果让灵活的工具取代沉重的体力活该多好!”王建军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傅,总没有合适的办法。
一次,聚会中,朋友揭开酒防伪标志的过程让王建军看在了眼里,被困扰多时的他突然茅塞顿开。“如果像这类防伪标志一样,将接头包裹在内,然后在两侧增加把手,不就能省时省力了。”整个聚会,王建军的脑子里全是技术革新的方向,而且越想越兴奋、越激动。
聚会刚一结束,他就扎进了工作室:依据酒瓶防伪标识的原理制成了“卡箍式常用接头搬运工具”。该工具使原来3个人1个小时才能的完成的工作现1个人20分钟即可完成,得到了基层职工的青睐。
王建军渐渐想通,干得好并不等于埋头苦干,还要学会巧干,从实践中找经验、找技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在革新中促使工作事倍功半。随后王建军一心投入技术革新中,先后创新改造工具40余项,其中1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只知埋头苦干,不知抬头看路的误区,“王建军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搭建了“沟通交流、切磋技艺、技术服务、攻关解难”的平台。从此,每个周末王建军总抽出一天,和徒弟就工作难点展开交流,技术革新的思路在交流与碰撞中闪现。创新工作室目前完成革新89项,其中37项成果被授予国家使用新型专利。
王建军在工作中时刻以军人的作风要求自己,同时严格的作风也被他发扬于教学中。中石化业务竞赛金奖获得者、省技术能手王勇回忆称,师傅在教导投机取巧的学生方面很有办法。每当集体培训时,操场边上总能见到背着钻具奔跑的学员。严师出高徒,王建军的徒弟总是各类技能大赛的夺冠热门,也总能不负众望、载誉而归。在2016年胜利油田职业技能大赛中,王建军的6名徒弟就包揽了石油钻井工的前六名。
王建军用了15年的时间,扎实一线实践,不断学习积累,终于实现了从一个外行到行家里手的蜕变。2010年,他成为黄河钻井总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技师,2014年,36岁的他成为了当时胜利油田最年轻的技能大师。他用1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本青春励志书,告诉年轻人不管基础薄厚、专业与否,后天的努力总能弥补先天的不足。他也常常鼓励徒弟:“我们处在一个公平的时代,上有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完善的用人渠道和平台,中有黄河钻井总公司对人才的重视,还有创新工作室知识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他的30余徒弟分别在局级以上大赛中取得了荣誉。
“寒冬期工作量少了,不代表要求降低了。”王建军坦言,面对严峻的生产挑战,技术革新降本增效尤显重要。他带领职工对钻井电机进行了电路改造,大大节约了用电量。近日,还带领徒弟承担起《中石化工程公司基层岗位(石油钻井岗位)操作手册》的编纂工作。“心里有阳光,眼睛就看得见方向。”王建军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