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首名作耳熟能详又立意深远颔联更充满哲理

2022-03-21 18:02:35  阅读 42 次 评论 0 条

  一首传世的不朽诗歌,能使人感奋,更发人深思,从而让精神文明变成物质力量,并达到变革现实的目的。诗人应该对社会负有责任感,并考虑诗歌的社会效果,其中的关键在于立意。

  诗贵立意,这也是诗歌的灵魂。立意就是指通过诗歌内容,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并揭示生活中的真理。

  立意决定了诗歌社会意义的大小、以及艺术生命的长短。一位优秀的作家一定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李白的《行路难》、以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寄兴幽远、佳句不断。

  诗圣杜甫的作品更是非常注重遣词造句和选材立意,下面介绍杜甫的一首名作,立意深远,颔联更充满哲理。

  前出塞 唐代;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年轻时就怀有青云之志,虽然仕途总是受挫,但忧国忧民的深情,却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每当读到他的《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总是立刻令人极其感伤。

  天宝十一载,大唐王朝依然繁荣昌盛,军事上也正处于扩张期,朝廷上下都是一片乐观情绪。杜甫当时已过不惑之年,虽然人微言轻,但诗人却不忘年少时的梦想,也在诗作中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敢苟同。

  郑燮曾说,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高绝千古,就是因为他在创作时非常注重命题,能从忧国忧民的思想出发,使作品具有深邃的立意。

  作诗非难,命题为难,读者也一定想知道,诗圣到底如何写出千古流传的名篇?首先,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一个有战斗经验的士卒之口,议论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战斗中要使用硬弓和长箭,才能威慑敌人。对敌人的骑兵,要先射其战马,这样骑兵也就失去了战斗力。对前来进犯的敌人,也要先捉拿首领,剩余敌兵就成为乌合之众,必然自行溃散。

  杜甫虽然是一介书生,谈起军事却显得头头是道,说明他一定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接下来从“列国自有疆”的道理出发,指出大唐同四邻各国都有自己的疆界,为什么一定要侵略别国、互相残杀呢?

  最后,诗人又明确地提出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荷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略和欺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又何必多杀敌人呢?诗人虽然不像杜牧那样喜欢研究兵书战策,但是凭着他的直觉,却讲出了很令人寻味的道理。

  作者在这首诗中的立意非常明确,他既反对本国侵略别国,也反对别国侵略祖国。所以杜甫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他遭责穷边黩武的侵略战争,既说明了中华民族一向爱好和平,也表现了杜甫的人道主义思想。

  再细味三四两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一句说明,达到同样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而有经验的人一定会选择最优方案,也就是省时省力的方法。

  后一句说明,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就像庖丁解牛,当技术熟练高超,又善于找到关键部位,一切便显得游刃有余。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28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