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就是北平某高中学生林道静。这是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开篇的一个场景。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初中生。那年暑假的某个下午,坐在阳光透过窗棂斜铺着的书桌前,我缓缓地合上了书卷,觉得一天酷热竟变得温凉,书中一个个青春的身影,在我眼前清晰起来,那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一直在我耳畔回荡。
《青春之歌》,1958年首次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那些日子,关于青春的阅读,似乎都是些与建国前的革命、斗争有关的作品,那些青春是在血与火中淬炼成长的,与信仰有关,与坚贞有关,与家国情怀有关。
大学一年级时,为了让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面孔尽快熟悉起来,班里组织了一个篝火晚会。晚会上,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位同学用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朗诵了诗歌《青春万岁》。“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听完朗诵,当时真是热血翻涌。知道这是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时,第二天,我便去新华书店寻找并购买了这部书。
《青春万岁》是王蒙创作的长篇小说,1979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正式出版。小说以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高三女生热情洋溢的青春生活,刻画了一批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她们有理想,有热情,对生活积极乐观,“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属于她们的日子。王蒙说:我所处的那个时期正好赶上时代的大变迁,这给予了这一代人激励、激情。
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生活的青春阅读,是温暖和明亮的。这个时代,在中国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大力发展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也是一个理想闪光和意气风发的年代。
今年的12月2日,是著名作家路遥诞辰72周年。他的一生充满苦难,他却说: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豪迈地飞翔。他虽然只活了40多岁,却用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上百万字的鸿篇巨著。他的文字,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初读路遥,是在大学快毕业那一年。有一天,寝室的一位同学, 在读着1982年第三期《收获》杂志。这期的《收获》里,有一篇中篇小说《人生》,作者就是路遥。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这篇小说,不仅因为它是理想童话和现实悲剧的矛盾结合,它所描述的爱情悲剧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索。
此后的日子里,周围的同学,谈论的话题,离不开《人生》,学校还特别组织了这部作品的研讨会。《人生》获得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被视为当代文学具有开拓意义的扛鼎之作。“路遥”这个名字,也从此刻进了年轻人的心田。
不管是那些为了革命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青春,或是那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工作,对生活积极乐观的青春,还是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迷茫,却努力追寻着的青春,青春,永远都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突然想起了汪国真的一首诗《挡不住的青春》,“我要飞翔哪怕没有坚硬的翅膀,我要歌唱哪怕没有人为我鼓掌,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阻挡……”
时光荏苒,或许我们不再年轻了,但是回顾那些关于青春的阅读,捡拾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我们不是可以找寻到更多蓬勃的、向上生长的力量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