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普通医生的非励志故事

2022-04-13 23:33:22  阅读 34 次 评论 0 条

  在专访《张医生与王医生》两位作者伊险峰和杨樱之后,笔者迟迟没有开启这篇稿子的写作——不是采访不顺,相反,后来辗转听说,被采访者说“北晚那位记者水平最高”(这实在是谬赞);也不是书写得不好,两位作者是国内一流的特稿记者,在非虚构写作方面技艺炉火纯青,无可挑剔;更不是书的内容乏味,这本书中记录了两位事业小有成就、人到中年的沈阳籍医生的全面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读者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知。那到底是什么令笔者一直踟蹰不前,不敢下笔呢?

  因为还没有把一个问题想明白,这个问题很关键,也是这本书想要借描写医生的生活来探讨的主要问题:书中主人公张医生与王医生是中国这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两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们身上有一些标签,比如“医生”“70后”“东北人”等等,同时他们还是丈夫、父亲、儿子,作者试图从这两位医生从出生至今的生活,描述出东北在这四十多年的变化。

  的确近几年在中国当代文学界有股“东北热”,有一个近年出现的以80后作家为主的“新东北作家群”,如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他们的作品让我们关注到了东北近几十年产业工人和东北城市群的“衰落”,由此又产生了“东北伤痕文学”和“东北文艺复兴”等新词语。

  我们先说说书里的“王医生与张医生”。王医生和张医生其实都是作者伊险峰的中学同学,毕业直到今天,同学们从事各行各业,但仍保持着联系,定期聚会,并有活跃的社交软件聊天群。这班同学大都人到中年(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是上升的黄金时期,然而具体到王医生和张医生,却不都是如此。

  王医生性格相对开朗,原本他的专业让他被分配到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科室,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做甲状腺手术。这个手术技术难度并不高,重复性强,不管是从外科手术的成就感,还是现实的收入待遇来说,都不是令王医生很满意。然而讽刺的是,“时来运转”(这就是事情的吊诡之处)——近十年得甲状腺相关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手术不算疑难复杂,王医生所在的“省三甲”就成了全省患者的首选,一时间,他从一个“边缘部门”的小医生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医生。王医生抓住了机会,将自己的部门从之前与其他科室合并的状况中独立出来,招兵买马,每日不停地接手术,累积到现在,他已经做了几千台。

  王医生抓住了这十年,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大夫变身部门带头人,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也的确过上“精英”的生活,将马云等商界精英视为偶像,将赚很多钱视为生活目标。王医生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唯一焦虑的是,还要挣更多更多的钱——你不能说王医生是位失去理想的医生,因为他也确实在兢兢业业做着本职工作,服务患者,但他每天担心的,却是如何为女儿铺路:沈阳的收入太低,他要接多少外面的手术,才能给女儿攒够一套上海的房子的钱。王医生跟作者(也是同学)伊险峰聊天时问他,上海的房子多少钱一平?然后感慨,尽管他已经用所有的时间做手术、挣钱,收入颇丰,在沈阳是名副其实的天天晚上“有局”的成功人士了,但还是不能松懈,因为上海的房子太贵了!

  另一位主人公张医生在北京的军医大读过博士,回到沈阳就是青年人才,重点培养,学的又是脑外科这样高精尖的前沿医学,但与王医生比,他反而是“佛系”的那个。张医生性格内向,也没有孩子,爱人常年在美国(他本人也并不愿提起妻子和婚姻)。采访时我问作者,为什么张医生不那么想“挣钱”?答:没孩子,就没有动力。

  这本书有两个主线之外的点触动到笔者。一个“挂号难”问题背后,医生确实需要应对各种“加塞”“关系户”“还人情”,一上午的号有限,真正能挂上的号就变得“紧张”起来,医生无奈,可是在当地,很多人一看病并不按正常渠道挂号,而是先要“找熟人”,这种办事方式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书中也只是原原本本展示出来,并没有深入纠缠这个问题。但另一个问题似乎更加令人吃惊:两位作者曾试图与医生们探讨一些关于生死的哲学问题,却没料到医生们压根就不想聊这个,或者根本不愿意想更多。作者想的是,医生作为离生死距离最近的职业,一定对生老病死有独到的理解。医生的回答却是:我们不看这些东西,我们只看专业相关的东西。有些医生似乎在有意回避,而有些医生似乎愿意自己成为某种“职业技术的熟练工”,并不愿意思考更深层次的现实问题。

  不过笔者看来,两位医生的选择或许也并不能代表大部分医生群体,连我们这些非医疗工作者都会去思考这些生命伦理问题,医生怎么能够不想?可能他们只是面对采访的录音笔,用自己“专业性”包裹住了内心的“悲天悯人”罢了。毕竟,他们的职业理性要求他们随时随地必须将感情用事的做事方法放下,才能更精准地完成手术。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也一定理解笔者为何说这篇稿子难写了——我们试图弄清楚的事情,庞大复杂到远远超越了这本书所叙述的两位医生的个人成长故事。张医生和王医生都成长于普通的工人家庭,一家五口住在单位分的小房子里,从小母亲就告诉他们将来要学医——似乎对于一个没有背景甚至有点贫穷的家庭,学医是最稳妥、也是最能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层跨越的“捷径”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王医生与张医生的本身生活可能并无太多的新闻价值,但正是千千万万个“王医生与张医生”代表的通过考试成绩、学历优胜和个人持续多年的勤奋改变命运的70后、80后一代,他们从工人阶级的家庭中走出来,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了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这只是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非励志故事罢了。(陈梦溪)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两会”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通过实施有效的疫情管控措施,率先在经济上实现复苏。与此同时,一系列超常规政策的出台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力量。

  “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一体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通过对标高标准的数字贸易规则,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制定,并在规则制定中把握主动权和线

  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形成客观性认识、本质性理解与自觉性认同是提升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度的必然逻辑。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义性,就体现在它强调各国在追求本国正当利益时应该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应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一项具有牵引作用的关键性改革任务,综合改革试点是新时期推进改革正确的方法策略,是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大举措。

  如何科学把握在经济工作实践中积累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指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

  新型全球化符合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符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总目标。中国努力引领新型全球化是造福世界的事情,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举动。

  坚持以企业为中心的政策方向和服务理念,确立亲近和清白的新型政商关系构建准则,那么政府部门就能找准理顺和优化政商关系的有效路径,并为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实际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主要就是为美国和欧盟打压中国提供一个便利的条件。他们可以随便确定一个替代国来评估中国反倾销的幅度,据此加强对中国企业、中国商品的打压。

  回望百年,中国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历程中始终能够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部署,练就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过硬本领。

  在区域和双边层面,中国可以在正在进行和正在研究的RTA谈判中加入数字贸易章节,并努力推进该议题的达成,也可以在升级已签署但不涉及数字贸易章节的RTA谈判时加入数字贸易议题。

  加快5G的基站建设和商用步伐,完善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打下坚实物理基础。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需要深刻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299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