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每个革命军人都不应当忘记这八个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融入血脉骨髓。
这几天,我们举国哀悼80年前那场浩劫的遇难者,同时也反思着当时军队的血性之殇:南京城大批守军抛弃武器而逃,淹死在长江中近万人,约9万人遗留在江边或藏入居民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万里长征到八年抗战,从三大战役到百万雄师过长江,从朝鲜战场到西沙海战,人民军队用鲜血和生命不断地作出回答,靠着血性胆魄弥补物质力量的不足,打出中国军人的军威,赢得世人的尊重。
13日下午,习主席在参观王杰生前所在连荣誉室时,动情地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
念兹在兹,统帅对培育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高度重视,反复强调。
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军人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在视察驻昆明部队时,习主席指出,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在视察驻西安空军部队时,习主席讲,战斗作风要过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敢于冲锋陷阵,敢于迎战强敌。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上,习主席发布训令指出,要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在对新调整组建84个军级单位发布的训令中,习主席指出,要培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激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这8个字,高度浓缩,有着神奇的力量,令人血脉贲张。那么,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是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胜利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那场屠杀的10个月后,一个日军指挥官发出这样的喟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弹尽粮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
有人说,是明知不敌也敢于亮剑。血战湘江时,红14团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全部英勇牺牲。师参谋长胡震请缨上阵指挥,人刚到阵地,就传来阵亡的消息。
有人说,是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不言苦。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无不为之震惊。
南昌起义,强渡大渡河,突破天堑腊子口,首战平型关,上甘岭战役哪一仗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陈树湘掏腹断肠誓死不当俘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哪一个英雄不是气吞山河笑傲死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始终是流淌在我军血脉中极具活力的精神力量,是我军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渗透着军人的热血与忠诚,蕴含着军人的顽强和无畏,支撑着军人的脊梁,更锻造了大国的剑锋。
血性赢得了尊严,血性换来了和平。和平也考验着当代军人,沉浸于和平和安逸之中的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能否传承好革命先辈的精神之光?
有人说,条件好了,没必要像革命先辈一样吃苦。也有人说,未来的战争就是装备对装备,“身堵枪眼、向我开炮”的牺牲没机会了,“刺刀见红、贴身肉搏”也不需要了。
前几年,俄罗斯国防部经过一番争论,决定继续保留刺刀,他们认为,刺刀仍是军人最后一种作战武器。事实上,刺刀对于军人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作战武器,而是精神的存续。
这两年,花了400亿美元训练出来全副美式装备的伊拉克军队,被800人的ISIS武装分子开着皮卡打得狼狈逃跑,丢弃包括M1A1主战坦克等各种装备。
是的,血性永远是胜利的刀锋,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时代已经不再,“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行渐远,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血精神永不过时。
新时代的苦,更多是提高打赢能力之苦,更多是应对寂寞之苦。新的尖端装备不断配备,需要更多的懂操作能打仗的官兵,不吃一番苦是做不到的。任务的拓展也不断带来新的考验,护航、演训,有时候几个月都在海上、在野外。信息化战争战局态势瞬息万变、火力打击精确猛烈,更要求官兵临阵不乱、临危不惧
面对灾难性的潜艇“掉深”,海军372潜艇官兵舍生忘死成功排险,潜艇带伤完成任务;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一次次勇闯“鬼门关”,跳着刀尖上的舞蹈;维和战场,申亮亮、李磊、杨树朋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使命;在肆虐的洪水前,一批批英勇的军人让媒体称赞:堤坝上的解放军升级的是实力,不变的是血性。
时间证明:80后、90后,新一代官兵是值得放心的,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定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每个革命军人都不应当忘记这八个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融入血脉骨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