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师余秋雨为何跌落“神坛”?梁宏达:此人虚伪至极

2022-08-01 11:42:21  阅读 30 次 评论 0 条

  该书刚一面世就受到了追捧,其畅销程度可以说在上海的高校校园里,几乎人手一本。

  然而,2003年7月,《咬文嚼字》月刊编委金文明先生出版了一本名为《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的书来批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的“史料差错”。

  一时间批判余秋雨仿佛成为了文坛的潮流。知名学者易中天说他“我对余秋雨心存一份敬意,但更多的是不以为然”;著名媒体评论人梁宏达说他“此人虚伪至极”;梁文道则说他“矫揉造作”。

  甚至在中国知网上你也能搜到一些批评余秋雨先生的学术论文,但事实上余秋雨先生真的有他们说的这样难堪吗?

  说起《文化苦旅》,很少有人知道余秋雨先生创作这本书的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余秋雨被推举为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时年40岁的他成为了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院长。

  然而不久,他却毅然决然地辞去一切职务,开始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1年后,承载这段旅程无数心血的《文化苦旅》面世。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也是一种递进式的联系。

  从目录中你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对游记的这种别样的展现,在这种“文化大散文”的题材上,《文化苦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余秋雨的行文带着历史沧桑感,唯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令人神往的文化古迹,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在散文这个方面,无论是《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余秋雨先生都是值得尊敬和赞赏的。

  因为《文化苦旅》开拓了一个新时代的散文文体,而余秋雨先生引领了一代人文人对于中国文化中“旅”的研究。

  “商场得意,情场失意”这句广为流传的古话也在余秋雨先生身上体现了,不过他并不是“商场”而是文坛。

  离婚的原因是李红发现了余秋雨写给另一个女人的情书,从发现丈夫出轨到离婚,甚至不到一个月。

  李红将这段已失去的爱情迅速斩断,她的清醒和潇洒也让刚离婚没多久就结婚的余秋雨深陷舆论压力之中。一些“专注”于批判余秋雨的人更是疯狂地拿这件事做文章,不断批评余秋雨先生“道德败坏”。

  余秋雨的第二任妻子——马兰,也在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可是不同于小说中的情节,马兰和余秋雨先生认定了彼此的相遇相识相知皆是命中注定。

  初见于话剧《遥指杏花村》的舞台上,这两个相差16岁的“文人”在看见对方的第一眼就仿佛灵魂相吸,一见如故。交谈过才发现,原来双方都默默关注对方许久。

  身为中国一级演员的马兰说“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就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

  可是,舆论从未停止。2008年,汶川地震后,媒体报道说余秋雨先生向灾区捐献了20万人民币,不仅如此,他还在地震发生不久后就到灾区参与救灾活动。

  也正是此次善举让他深陷“诈捐门”风波。起因是媒体并未在红十字会的捐款项目中找到余秋雨先生所捐的20万,一时间,很多和余秋雨先生有关或者无关的人都出来发表言论,说他是“余含泪”“余首骗”。

  这次风波之大,让余秋雨的读者们也感到心寒。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散文家终于跌下神坛。易中天甚至还写了一篇长文《余秋雨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来质疑和批判余秋雨的人品。

  之后,余秋雨写了一篇文章回应这件事,表示地震后他曾为汶川灾区三个学校捐赠了图书馆,由于捐献的图书和物资都是自己选购,所以款项并没有进入红十字会的账目。

  事件的真相到底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余秋雨先生捐助的“秋雨图书馆”是我们所看见了的,他进入灾区参与救援也是我们能看见的。

  这件事之后,余秋雨先生也被人们戏称为“跌落神坛”。直到今天,大家谈论起他,同样是褒贬不一,婚内出轨和“诈捐门”事件更是成为了抹不去的黑点。一代散文家,落到如今一片骂声的境地,着实令人唏嘘。

  梁宏达等文人及其评论家更是犀利的对余秋雨作出点评,扬言学者不应该为当权者呐喊,更是暗讽余秋雨此人虚伪至极。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余秋雨先生说所有崇拜的人都让他感到伟大,只有苏东坡让他感到可爱。

  随时随地都表达出他对万物的喜爱,并且他的这种喜爱也感染给了后人。所以我们看他的诗总是让我们感到高兴。

  反观余秋雨先生,从20年前的骂战至今,他极少出面反驳。这种心态应该也是受到了苏东坡的影响吧。

  从《文化苦旅》出版至今,除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没有人能否认余秋雨先生“文学巨匠”称号,也是这称号为他带来了一场又一场辱骂。

  在被骂得最狠的那些年,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好像不骂余秋雨自己就是个懦弱的人,如果不批评余秋雨的文学,自己就是个没文化的人。这种心态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无非就是盲从和仇“名”。

  余秋雨先生包括《文化苦旅》这本书所受到的争议都是很大的,然而是评价任何一个人,只凭他所做的几件事,说的几句话,是不可能评价完整的。

  《文化苦旅》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旅”字,然而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到了一个地方感受到那个地方的美。它同时也应该是一种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思想之间的,一种生活的方式。

  余秋雨先生的所有散文集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也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种旅行对于人生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31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