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解释意是这样的,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题材。
由此可见,主旋律题材的目的就是宣传、传承与弘扬,可是一味的说教能赢得年轻人的喜欢吗?
《光荣与梦想》告诉我们,用真诚的创作就会赢得观众认可,还能让年轻人自愿充当“自来水”。
他们的出演让《光荣与梦想》有了基础保障,不再是空中楼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够接地气。
光荣即荣耀,梦想即对未来的期望,二者合起来再结合历史便知《光荣与梦想》的意思。
有了这样的思想作为该剧的内核,《光荣与梦想》有了主心骨,别致的开头便可证明这一点。
开篇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我们的视角,站在他们(革命先烈们)的立场,让三个时空平行交错,突显未来、现在与过去。
1982年3月,瓦匠在修缮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时,从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当年的《偶感》等手稿。
伴随着“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的慢吟声,时间回到了1973年中南海菊香小屋。
此人是打麻将高手,表面应允代表团,答应他们势必严惩张敬尧以正风气,实际上与军阀沆瀣一气,根本不会理会百姓的呐喊。
随后湖南公民代表团于北京福佑寺见到了李大钊,他们在一起针砭时事,商讨救国之道。
这就是《光荣与梦想》的开篇,用不到半集的篇幅交代了故事的人物、历史背景,以及发展方向。
如果按照以往电视剧的编排方式,这些内容肯定会用五到六集进行阐述,循序渐进地娓娓道来。
但是《光荣与梦想》摒弃了冗长与繁重,反而做起了减法,让故事精简却不失重点,让节奏明快但不乏张力。
如何把这些人一一介绍清楚又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如何铺陈悬念、刻画人物、渲染氛围又可以引人入胜?
《光荣与梦想》用以点概面的方式表达出想要的效果,交代人物借助角色进场时与李达握手,借李达之口说出,自然又顺畅。
这种以紧张感打破舒缓节奏的形式,就像平静湖面激起的涟漪,看似不受影响实则暗流涌动,再搭配背景音乐,危险形成。
该剧对待历史人物不是一味的称颂,也通过一些小细节反映出每个人的性格与今后的路线走向。
李大钊因伤不能远赴上海参加一大,便委托张国焘代为出席,然而张国焘并不想理会誊写与整理文件的繁琐事,以办私人之事为由离开。
当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到来后,他又侃侃而谈,深表国家大义与救国之道,前后不同的面孔也是他后来左右摇摆的彰显。
每个出场的历史人物都体现了真实的人性,不藏着掖着,以一个平视的角度看待伟人凡人的一面,以及凡人伟大的一面。
陈赓、等日后的将帅不顾个人安危,自告奋勇抢先攻城,以自身的行动践行黄埔军校的校训“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这时黄埔三期刚入学的学员毛遂自荐,纷纷请愿上战场,誓死不让寸土,以己之血慷慨卫国。
如陈赓调侃偷听他们讲话的胡宗南,说要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发展他入党走向光明之路。
这一桥段设计得生动有趣,改观了主旋律题材剧的古板、正经,打破了隔阂,顺利突破圈层,触达到年轻人。
剧中没有强行说教,灌输一些高高在上的思想,而是以一个平视的角度,放下身段,做年轻人真正喜欢看的主旋律剧。
电视剧作为当今最活跃的文艺样式,最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它绝对不是纯粹的商品。
我们不去粗制滥造,而是认真对待历史,真诚面对观众,才不负革命先烈们的前赴后继,不愧对他们当初的梦想和希望。
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他们,你们的梦想已实现,而今山河已无恙;你们是我们的光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