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的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等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
今天,我们享受到比古人更多的物质,活得也更长久,但仍然有许多人觉得幸福难求,漫长岁月时时处于焦虑之中。
宇宙广袤无边,美丽却充满威胁和危险——数百万年以来,为了存活,人类与冰河、烈火、洪水、猛兽以及肉眼看不见却随时会置我们于死地的微生物搏斗。
同样,每当我们以为逃脱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更为严重的新威胁就会接踵而来。一发明某种新成分,它的副产品就开始污染环境;防治某种疾病的药品才研制成功,新的疾病已经开始猖獗。死亡率刚刚下降,人口过剩又令我们忧心忡忡(现在又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
一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自以为是认定宇宙是为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存在的,我们坚信:世界是我们的,自我终究能成功。
我们从小被灌输:慈悲的命运会为我们安排好一切,至少我们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法治国家,享有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科技带来的一切便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由此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也该比过去的人更丰富,更有意义?——实际上生命中深埋着沮丧的种子。自以为能指挥宇宙,指挥一切的文化傲慢往往起反作用;早晚有一天我们会觉悟:这个富裕,科学昌明的复杂世界,根本不可能把幸福拱手奉上。
有的人试着忘记它的存在,努力去争取更多一般人认为可能使生活更美好的东西——更名贵的豪车,更舒适的洋房,工作岗位上更大的权力。
有的人身材变形就开始节食,加入健身房,进入减肥大军,甚至整形手术;得不到别人的关注,那就去报相关的课程,提升情商,结识权贵人士。
但不久他们会发现,这些零星的解决方案发挥不了作用。无论下多少功夫,老化的定律不会因此而改写;提升了自信,无形中却疏远了朋友;花太多的时间结交新朋友,很可能忽略了家人,现实太多缺口濒临溃决,来不及一一抢救。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却又无能为力,很多人干脆投降认输,躲进自己的小天地。有的人转而投向宗教。希望借此换取心灵的宁静。
实际上,幸福是种能力,要靠个人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和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也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概念。
心流,即最优体验,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装填。这种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心流的体验并非富裕的精英份子所独享;同样,也并非只有在顺境中才能拥有,甚至在集中营的幸存者或刚从千钧一发的危机中逃生的人,也有可能在最艰难的时刻突然大彻大悟的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掌控,掌控生命并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这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幸福”的状态。
每个人为自己负起责来,善用现有的工具,找到自己的快乐和目标,不受外界影响的目标。
父母教孩子养成好习惯为的是长大后对他们有益;老师向学生保证,无聊的课程日后有助于他们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公司主管告诉新员工,要有耐心,努力工作,有朝一日升任公司主管。
一个穷困的小女孩也从童话故事中学到:“果酱和面包永远是明天的事情,今天就是吃不到。”
文明就是建立在压抑个人欲望的基础上的。社会成员不论乐意与否,都被迫接受既定的习惯和技能,否则就不可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复杂的分工制度。
而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他可能会经历很多难能可贵的事情,但因这些事和他的欲望不符,他就完全忽略它们。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
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时时刻刻发掘每一件事件中的回馈。
一直喜欢看心理学相关书籍,最近觉得心理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所以对积极心理学颇感兴趣。此文来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归纳整理而成。后期还会持续,喜欢的小伙伴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