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微信公众号“诗歌杂志”发表组诗《清华教授诗选·动态清零就是好》,包括《动态清零就是好》《迷人的清华园》《我的故乡》等诗篇。
截至今天上午,该公众号此条内容的阅读量已达10万+,而同天发布的另外一条诗歌内容阅读量不到2000。
“清华教授”的标签以及诗歌略显简单的表达,使之在社交网络发酵,引发网友关注。
有网友评论,这组诗歌直抒胸臆、大雅若朴,但也有专业人士表示并不认同,有些写诗的人会无法辨认那些赞美的声音是对其社会身份的尊重,还是对其作品本身的夸奖。
微信公众号“诗歌杂志”所发表的组诗《清华教授诗选·动态清零就是好》,作者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蒋隆国。
在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会员风采栏目中,有一篇署名为蒋隆国的文章《我的退休生活》,其中提到了他与诗歌的渊源。
他年轻时便酷爱写诗,也发表过作品,但因英语学习很忙而中止。退休后先是进行了一些诗歌翻译工作,先后英译发表了不少唐诗、宋词,以及郭沫若、艾青、臧克家、闻一多等诗人的诗作,2013年,他翻译了汪国线首作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汉英对照汪国真诗选》。
“翻译了汪国真的诗歌以后,不知为什么,突然,像年轻时那样,我又有了写诗的冲动。在领导和朋友们的鼓励下,2014年,我一口气写了100首诗。2015年,出版《蒋隆国诗选》,并在清华大学举办了蒋隆国诗歌朗诵会,规模之大,在清华还是首次。”2016年,蒋隆国80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蒋隆国诗歌》。
据这篇文章,蒋隆国于1999年退休,延聘3年,之后不仅写诗,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关注青少年教育。
新黄河记者向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相关人士求证获悉,蒋隆国为该系教授,已退休,平时爱好诗歌。
蒋隆国写诗已久,也有诗集出版,但是很多人开始阅读他的诗作却是因为最近一次具有争议的“出圈”。
6月14日下午,微信公众号“诗歌杂志”发表了他的组诗《清华教授诗选·动态清零就是好》,包括《动态清零就是好》《迷人的清华园》《我的故乡》《植树英雄赞——一个植树老人的真实故事》等诗篇。
《诗刊》【编者注: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编辑部副主任彭敏先是接到了一位朋友的转发,后来也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在他看来,当大家发现一个人写的诗比较幼稚,但他又有一定的社会身份,那么比较容易引发集体热议。
“因为我对这位老先生不太了解,我不知道情况具体怎么样,假如说他只是完全自娱自乐,出本诗集,跟身边的朋友交流一下,那写得再幼稚、再简单,其实都无所谓,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爱好。”彭敏说。
彭敏解释,他在日常的工作中会接受大量来稿,其中有很多作品跟蒋隆国先生的这组作品比较像。
“他们可能30年、40年、50年以来都是用这种风格在写,他们也没有试图去接受更新的文学的观念和叙述的方式,他们对文学的认知就停留在这个阶段。”
“我觉得在当下写诗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跟传统形成一个对话,为什么蒋老师这个诗不被我们专业人士所认可,就是因为它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写作行为。”彭敏说。
在他看来,诗人应该吸收传统,知道已经有那么多前人写过哪些优秀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须要直面的传统,不能只是直抒胸臆什么也不想,每一个人的写作一定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
当诗人的身份是“清华大学教授”时,读者下意识也会对他的诗作有社会责任感的期待。
在彭敏看来,没必要有这样的苛求,“因为从整体的诗歌环境来看,就一定有人会承担起诗歌责任的,也一定有一部分人只想风花雪月,只想写身边这点一亩三分地,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人都得有社会责任,但一定有人承担起这个责任的。”
近年来,诗歌的几次“出圈”都伴随着争议,诗人的身份甚至比作品本身更引人关注。
彭敏说,现代诗歌在当下已经形成一个现实,那就是它是比较自娱自乐的一个小圈子式的写作,“一个诗人要想出圈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像余秀华她的作品本身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这当然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她的特殊的身份,如果她不是一位那样的脑瘫的农妇,她只有她的作品的话,她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红。其实像她那样的作品,在诗坛肯定还有很多,但是其他人不会被公众关注到”。
在这次“清华教授”的诗歌事件之前,2020年,时任吉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的贺电所作《平安经》也曾在社交网络争议不断,遭到网友质疑。
彭敏说,这种情况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这种诗歌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有一定的社会身份,他是某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那这样的人身边一定不会缺少夸奖者,所以即便他的诗写得其实并不专业,甚至可能很简单很幼稚,但是他的社会身份会自然地裹挟很多这种夸奖在里面,而他可能无法分辨这种夸奖是出于对他某种身份的尊重,还是对他作品本身的一种评价,就很容易搞不清楚自己写得到底怎么样。”
发表评论